以上,本書首先分階段敘述了新聞傳播研究的進展,接著分研究主體、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效果分別展開論述。下麵將對30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主要成就與不足作一總結,作為本書的結語。

7.1 主要成就

(1)摘掉了“新聞無學”的帽子。新時期伊始,新聞學被扣上“無學”的帽子。經過學界的不懈努力,新聞傳播學於1997年升為一級學科,成為我國人文社會學科體係中獨立的一員。這既是我國科學教育事業發展的縮影,又是新聞傳播研究者孜孜不倦,潛心研究的結果。

(2)建起了學術梯隊。新時期之初,新聞傳播研究隊伍規模小,知識結構單一,與國外學術交流有限,視野狹窄。時至今日,我國具備了完整的新聞傳播教育體係、規模龐大,師資相應增多。教師、碩博士生、社會科學院係統專職研究人員、大眾傳媒機構專職研究人員等,都是學術研究隊伍的有機構成。他們學科背景合理、視野開闊,有利於新聞傳播研究的發展。

(3)初步完成了知識體係的建構。盡管作為一級學科的新聞傳播學沒有嚴謹的理論體係,甚至在具體名稱上仍存在較大爭議,但其研究對象的獨立性還是非常明顯的。目前來看,由新聞學、傳播學和各分支學科構成的學科體係已初步建成。

(4)在人文社會科學係統中擁有了一席之地。不管是在國家學科分類體係中,還是在國家科學研究資助體係和獎勵體係中、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體係中,新聞傳播學已經擁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1997年被提升為一級學科之後。

(5)擁有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學術資本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學者研究水平和影響力的最重要資本。這種變化和努力的結果,使得我們擁有了《中國近代報刊史》、《新聞采訪方法論》、《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精神交往論》、《新記史稿》、《華夏傳播論》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並得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界的認可。

(6)學術研究效力得以初步顯現。比對新時期新聞傳播研究的熱點與新聞傳播實踐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新聞傳播學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決策部門和大眾傳媒機構的重視,進而對推進社會進步做出了一定貢獻。

7.2 新聞傳播學術發展變化的特征

(1)階段性發展特征。我國新時期新聞傳播研究起始於撥亂反正,為摘掉“新聞無學”的帽子而努力。1980年代,學術研究的焦點是新聞改革。不管是新觀點的提出,新方法的應用,還是新學科的建構,中心目的隻有一個:為新聞改革鼓與呼。1989年春夏之交出現的政治風波陡然扭轉了學術生態和學術旨趣,從強烈的現實關懷轉向知識本身的探尋。正是通過這個階段的潛心研究,才有了當今一大批代表性研究成果的麵世,並為新聞傳播學成為一級學科奠定了基礎。1997年,新聞傳播學成為一級學科。1999年,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迅猛,研究隊伍擴大,理論研究與業務研究開始分野,新聞傳播研究一時炙手可熱。總之,新聞傳播研究的發展與我國社會、新聞傳播事業以及新聞傳播教育密切相關。

(2)研究主體的變化。新時期之前,新聞傳播學術場域缺乏獨立性,擁有政治資本和實務資本是研究者得以進入學術場域的主要憑借。這種狀況至1989年仍沒有太大的變化:研究者以同時擁有政治資本、實務資本、教育資本三位一體的研究者為主。1989年的政治風波促使1980年代“五四”式啟蒙知識分子發生裂變,學術資本成了在知識界立足並擁有影響力的重要資本。隨著新聞傳播學術場域的不斷成長,尤其是1997年新聞傳播學成為一級學科、更多的新聞學院崛起,研究主體的結構開始多樣化,有限資源的爭奪使得新聞傳播學術行政化色彩漸濃。總的來看,教育和學術資本逐漸成為新時期新聞傳播研究者的最關鍵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