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雯的理想是做一名醫生,拯救所有人的生命,所以她常常去醫院做義工。她相信在這一行工作過,再到學校去學習會掌握得要好
海雯想學醫,她的理想是做一名醫生,拯救所有人的生命,所以她就常常去醫院做義工,因為這樣她會對病人和醫院的情況有比較多地了解。她相信,在這一行工作過,再到學校去學習這一專業時,會比陌生人容易理解,也掌握得要好。
在高中十一年級時,海雯就申請到醫院做義工。每周課後去兩次,在醫院可以觀摩手術,幫助照顧病人,醫院還給她提供一份免費的晚餐。尤其是兒童病人,有時對隻比他們大幾歲的姐姐更感親切和信賴。
海雯在她的作文中談到在醫院做義工的經曆時寫到:有一次,一個5歲的小女孩,在進行手術後醒來,護士問她是否要找她媽媽進來和她說話。那女孩指著海雯說,我隻要她。這事把海雯自己臭美了一整晚,她感到非常自豪,體驗到做義工的真正價值了,感受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
還有一次,有一位講西班牙語的病人不會講英文,值班的護士也不會說西班牙語,海雯在學校學過西班牙語,雖然AP考試西班牙語是海雯最沒把握的課程,但這時還是派上用場了,她與病人用西班牙語溝通得還不錯。
海雯在申請Elks獎學金時,她服務的醫院也熱心地為她寫了推薦信。
教育學生要關愛他人,最終就意味著要對他們進行社會正義感教育。那也就意味著到上遊去,發現問題之源。
羅伯特·斯塔拉特是弗德姆大學的教授,他一直與高中生一道就社會正義問題展開工作。斯塔拉特教授說,教育學生區分“憐憫行為”和“正義行為”是有必要的。看望一個被不當監禁的人並對他所遭受的苦難表示同情是一種憐憫行為,而努力恢複這個人的政治權利則是一種正義行為。在聖誕節給窮人送去食品,是一種憐憫行為,而試圖改變使人們陷於貧困的那種社會狀況,則是一種正義行為。
斯塔拉特說,學生們的舍己為人往往是從憐憫行為開始的。但是,我們必須幫助他們,讓他們懂得有必要超越這種憐憫而從事正義的行為。學生們必須懂得:“我們能夠也應當給那些因不公的法律而受苦受難的人以幫助,但是,如果我們能迫使那些不公法律被改變的話,我們的功勞就大了。”斯塔拉特說,最好的教育,是讓學生與窮人一起工作,然後,回到課堂之後,分析那些人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的社會結構。美國學校要求學生要參加社區服務,可以在社區活動中搬椅子,搞衛生,也可以到老人院服務或做其他義工。美國學校很提倡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學雷鋒吧。學校有時還會動員學生去推銷一些產品,把回扣用來為學校圖書館或電腦室集資。
美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對他人負責,例如看護年幼的弟弟妹妹、陪他們玩、給他們讀書、幫忙打掃房間、在廚房當幫手、照管寵物或者整理花園和院子、修理房屋。通過幫上年紀的鄰居鏟雪或割草,他們還能學習如何成為街道中負責任的一分子。
十幾歲的青少年通過在醫院、療養院或日間看護中心做誌願工作,能強化他們為社區作貢獻的意識。即使在孩子上小學期間,也能通過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募捐、參加為動脈硬化症患者籌資而舉行的步行馬拉鬆、或拿出零花錢的一部分捐給知名的慈善團體等活動,為更廣泛的社會團體作貢獻。
很多中國移民家長樂於給小孩安排課後補習,非常看重考試成績,非A不可。高中的GPA成績4.0分,SAT成績接近滿分,目標就是申請幾所名牌大學。拿不到獎學金也就算了,可有時沒想到連錄取通知都沒有拿到。移民家長很自然會認為這些大學是否對中國學生有某種偏見,我想很多時候問題可能是出在社區服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