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我對海雯的一貫要求是(2 / 2)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呢?母親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呢?母親點頭稱是。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您又動用了自己的所有關係和權力是嗎?

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麼知道的呢?”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母親問,以後她該怎麼辦呢?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的確,我們許多父母一切都先為孩子著想,總想背著孩子多走一程,即使孩子漸漸成人已背不動了,也要扶他們一把,卻不知道他此時早已得了軟骨症。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阿拉斯加鹿和狼的故事吧:

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裏,原來有很多鹿群,也有狼群。大家都喜歡鹿,不喜歡狼,當地人曾為保護鹿群而捕殺了狼群。此後,鹿群雖然一度有所增加,但由於有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使鹿群的運動量顯著減少,並由此影響到鹿群體質的下降,鹿就不像鹿了,更像羊。後來當地人聽取了生態學家的忠告,把狼“請”了回來,才使鹿群恢複了生機。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結局卻又非常殘酷的陷阱,而且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權力。

中國人也不是不懂這個道理,像“給人以魚,不如教人捕魚”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隻是千百年的傳統觀念,使許多人無法做到。

中國人對小孩的學習成績比較看重。很多華人家庭隻要小孩能念書,父母做牛做馬也心甘情願,小孩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這一點與美國社會的標準是格格不入的。

早年我住紐約時,鄰居有一對從馬來西亞來的華僑。原先在馬來西亞的政府部門工作,退休後的退休金足以讓他們過上清閑的生活,但兩位老人探親來美國後就沒有回去。老頭在洗衣店工作,早晨天剛亮就到客人家門口收衣服,下午還要把洗幹淨的衣服送回客人家裏,天黑才回家。老太太做保姆,一星期回來一次。我問為什麼還這麼苦幹?他說他有兩個兒子都在加州上大學,他們在為兒子賺學費。

但也有部分中國人對子女教育無所謂,尤其一些人重男輕女的觀念還十分嚴重。我認識一個華人家庭,一家三個小孩,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年紀相差無幾。家庭收入不是太好,從中學開始,周末和假期兩個姐姐就開始在中餐館打工,高中畢業後也隻上附近的社區大學,繼續課餘打工來支持家庭的開支。而弟弟到了高中快畢業也沒打過一天工,而且全身名牌衣褲鞋帽。父母與姐姐隻是願弟弟能上個好大學,有出息。

中國人在美國開家庭式中餐館的人數也不少,由於很多父母不太會講英文,無法與客人溝通,一旦餐館缺人,常常就會叫子女不要去上學,而女孩通常是首當其衝。

在管教孩子方麵,大多數中國人來美國後,基本上保持了中國的傳統。美國的小孩相對獨立,自理能力強,個個都比較大方。黑人和南美(母語多為西班牙語)的族裔,他們對小孩在學校的成績就不像亞裔家庭那麼重視。不論是假期還是課後,在黑人區的小孩都成群結隊地在街上玩,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大概是運動明星。而他們的體能和天賦大概也更適合運動,所以,田徑場以及NBA球場上大紅大紫的運動明星多為黑人。

我們在美國和加拿大旅行多是自己開車,每次外出旅行大多由海雯負責製定行程,預定房間。同時要先查找、閱讀當地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以及曆史地理相關書籍和文章。行程中看地圖,指點江山多是海雯的專利,我們埋頭開車就行,讓她學會獨立辦事的能力。

嚐試讓孩子當家作主,這是美國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如果總認為孩子年紀太小,許多事情辦不好,因此不願放手讓孩子做決定,惟恐孩子把事情辦砸了。其實,越對孩子束手束腳,越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我認為,在旅遊中讓孩子當“導遊”是個很不錯的辦法,既能培養他的組織領導能力,還能培養他的辦事能力和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