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滔滔,不複知禮義為何物也。
鄉飲酒以尚齒而崇德也,祠鄉賢以褒往而勸來也,或非其人,而人不以為榮。士之以行黜也,卿大夫以墨敗也,焉安之,而人不以為辱。閭巷之間,是共同己,不必出於善;非其殊己,不必出於惡。恕於責小人,而苛於求君子。庶民瞀惑,而人不以為信,至號為儒者。禮義之心不能勝其嗜欲,恐天下叢而議其後,則皆習為無善無惡之說以自便。以含糊為長厚,以退避為明哲。言行不足訓於天下,於是道德滅裂而人不以為貴,幾何不胥而亂也?然則如之何?曰救今之弊,則複古之法而止也。
德行廢而任詞章,既失其本矣。昔之詞章,猶不敢叛經而亂傳也。今則傳注廢,而士之說經以意矣,說經以意,無不可行意也,意以亂指,指以從邪,浸淫潰決,將六籍之正皆為奸言之文,是非益謬背而不知所底矣。複之如何?有高皇帝之臥碑,兩朝之敕諭在。學必以孔、孟、程、朱為宗,士必以孝、弟、忠、廉為貴。如此之謂是,不如此之謂非。德行由是,詞章由是,比閭之論議達於朝廷之舉錯由是,賞罰明而勸懲著,耳目一而誌慮專,學如是而止也。嗚呼!所以行之者難言矣。
吾邑思永談公為學宮筆記,既成,以示予。予卒業而歎曰,教典具矣,科目具矣,哲範具矣。富貴如蜉蝣,淑慝如蒼素,毀譽行於一時,是非昭於萬世,其弗可掩也夫。茲記行也,上之人考而思焉,以複古之製下之人考而思焉,以複古之學。往者之不湮,來者之有述,公之錫類也遠矣。於是不辭而為之序,且以誌其平居之慨。
同上書,卷九。
家訓(節選)
吾人立身天地間,隻思量作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言,隻看小學便是。依此作去,豈有差失?從古聰明、睿知、聖賢、豪傑,隻於此見得透,下手早,所以其人千古萬古不可磨滅。聞此言不信,便是凡愚,所宜猛省。
作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作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吾儒學問,主於經世。故聖賢教人,莫先窮理。道理不明,有不知不覺墮於小人之歸者。可畏,可畏!窮理雖多方,要在讀書親賢。小學、近思錄、四書、五經、周、程、張、朱、語錄、性理綱目,所當讀之書也。知人之要在其中矣。
取人要知聖人取狂狷之意。狂狷皆與世俗不相入。然可以入道。吾憎惡此等人,便不是好消息。所與皆庸俗人,己未有不入於庸俗者。出而用世,便與小人相,與君子為仇,最是大利害處,不可輕看。吾見天下人坐此病甚多,以此知聖人是萬世法眼。
見過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禍。常見己過,常向吉中行矣。自認為是,人不好再開口矣。非是為橫逆之來,姑且自認不是。其實人非聖人,豈能盡善?人來加我,多是自取。
但肯反求道理,自見如此,則吾心愈細密,臨事愈精詳。一番經曆,一番進益,省了幾多氣力,長了幾多識見。小人所以為小人者,隻見別人不是而已。
人失學不讀書者,但守太祖高皇帝聖諭六言“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裏,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時時在心上轉一過,口中念一過,勝於誦經,自然生長善根,消沈罪過,在鄉裏中作個善人,子孫必有興者。各尋一生理,專專守而勿變,自各有遇。於毋作非為內,尤要痛戒嫖、賭、告狀,此三者,不讀書人尤易犯,破家喪身尤速也。
同上書,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