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課程改革簡說(2)(1 / 3)

現在的問題是:針對具體的、微觀的課堂教學,怎樣把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度教學目標?

以人為本的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過程是一個集中體現培養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的一個係統化過程。教學過程要逐漸克服知識的過度講授,不斷弱化教學過程的單向灌輸,自我糾正狹隘意義的能力訓練,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統一於教學過程。即是說,關於三維度目標的實施,在課堂教學中應以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作為教學過程的主線,在進行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的同時,協調認知過程,培養學習方法,滲透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情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

3.著力部位

課程改革要突出抓好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其著力部位在於:

——積極推進課程改革;

——改進和加強德育;

——改革考試評價製度;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課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緊迫地提出來,原因在於課程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課程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

四、人本主義課程觀的重建

麵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宗旨。建立在人本主義基礎上的現代課程觀順應了21世紀教育思潮的發展走向,也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必然體現。

1.基於全麵發展的理解

學生素質的構成,包括學科知識體係、應用知識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對待學習的情感態度、對待生活與適應環境的人生價值觀等方麵。過去沿襲、積澱下來的教學慣性,使不少教師都習慣了把升學考試作為唯一目的,教學內容的選取顯得單一和片麵,教學過程為考試服務,怎麼考怎麼教,怎麼教就怎麼學,學生成了一架“考試機器”,嚴重抑製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包括豐富的想象力、有獨到價值的思維個性、某些方麵的特長,也喪失了少年兒童的天真爛漫,喪失了學生時代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進行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要理解三大要義,第一是麵向全體學生,第二是要全麵發展,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展。這三大要義在很大程度上闡釋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同時又是課程改革、教改實驗的目標走向。素質教育堅持麵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認為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宗旨。

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人本主義教育的核心觀念之一。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能力基礎和發展特征等方麵出發,遵循因材施教、差異發展的原則,著眼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研究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和微觀環節,著力於研究學習過程的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全麵發展。課程改革實施過程就是素質教育的推進過程,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落實,是在課程領域和教學領域裏的具體化運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著力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核心舉措。它的提出,對於現階段教學過程存在的片麵性、教學過程關注少數尖子學生、大多數學生的被動接受學習等弊端具有矯正作用。基於全麵發展的素質教育觀來審視課程改革,對我們的實踐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麵向全體學生,看到每一學生的優勢,開發學習潛能,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使全體學生都能夠適應未來社會,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積極生存,並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

課程改革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麵發展,不是對傳統教學提倡“雙基”的否定,而是繼承、揚棄、發展,由此提出了知識能力、過程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不同維度的課程目標。

2.個性化學習能力的關注

思維個性的發展既是一種個性教育,又是一種創新教育。人本主義課程觀認為,在任何時間和空間,人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由於每個學生的先天素質、後天環境和現實影響的不同,其素質結構不可能千篇一律,其知識水平、能力基礎、對待學習與生活的情感態度、評判周圍環境中的人和事的價值觀等是不同的。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學生,需要個性化學習。因此,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要體現在研究學生的思維個性、學習行為的個別差異,把個性化學習與發展作為重要的內容,最終實現“讓學生素質主動、積極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