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課程改革簡說(2)(2 / 3)

體現時代思潮的人本主義課程觀,要求教育者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關注、理解、信任每一個學生。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他們終身學習的本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創造。

學習的本質,在於完善和建構,在於發現和創造,這些都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課程改革要求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在“學會”的過程中自主培養個性化學習能力。根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的特點,從個性化學習能力培養出發,應重新界定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概念,製定知識與能力合理完善的建構體係,選擇屬於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提供給學生學習。

3.行為規範基礎上的道德素養的發展

人本主義課程觀認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重在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建構與發展,這是賦予課程改革實驗的又一內涵。

道德素質是建立在日常行為規範和個人意誌基礎上的思想品德內化活動,道德行為在本質上是求善的活動,人的道德理性是其全部精神生活的基礎,對物質生活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道德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是通過活動參與對道德情感的體驗,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主要是由知識的思想性和課程實施的教育性這兩方麵所共同決定的。

課程改革的實驗,要立足於對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判斷、道德評價等素質的培養。知識的學習過程,要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環境、對社會事物、對人際準則的道德理性認識;能夠辨認生活中的真與假、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處理好自己的道德行為,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指向。

在課程改革的實驗中,教材內容的設計應通過創設道德情境,使學生具有體驗道德生活的模擬空間。同時,我們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素質的確立離不開學習認知,但它不是通過道德觀念的灌輸來完成的,即是說,教給學生道德觀念,並不能滿足學生道德生活的需要,還需要有足夠的道德實踐活動的參與,產生道德情感體驗。道德素質的構建與發展,其核心在於為學生建構道德信念,培養學生向真向善的道德情操,形成道德判斷能力,相反,一切為德育分數而進行的德育教學,以及牽強附會的德育滲透,都是與課程改革的道德素質教育所背道而馳的。新的課程改革實驗需要積極的道德素質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學生道德理性的確立,如此,就是人本主義課程觀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真正闡釋與實踐。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

這樣的教學過程將深刻地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學生對於未來人生的抉擇。

4.學生生活世界的重建

對當今教育現實、教學現狀的反思,向我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教師的教學實踐麵臨著種種困惑,例如,在傳統教學背景下,學生為什麼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快樂、越學越失去了靈氣和活力?學生厭學,能夠簡單地歸結為升學和就業方麵的原因嗎?這些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課程及其教學策略把學生固定在“科學世界”裏,缺乏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照,難以體現全部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在我國所處的這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知識經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換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轉型的偉大時代,關注兒童整個精神生活,賦予教育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成為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課程設計應注重重建學生的精神生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生活價值觀的教育。這包括學習科學生活和完善精神生活,以及包括物質生活在內的所組成的整個生活係統,尤其是強調重建學生的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的意義和作用,強調精神生活適應與養成的價值功能,這就賦予了課程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學生的精神生活體驗是一個有具體內容的教學體係,其實施需要教學策略的選擇與組合。它的有效教學實施,同樣是以學生的認知活動為主要形式,並涉及情感體驗、意誌建立、道德養成等方麵的內容。對精神生活體驗的教學策略的思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全麵和諧發展的理解,科學知識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生活實際為背景,充分尊重生命,關注生命的價值,以生命的現實發展和全程發展這兩個視野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