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實驗班級進行追蹤調查
學校側重於對學生情況調查,內容為5個方麵:學科知識體係掌握、學習能力的構建、每日各學科作業量和總作業量、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成長心理。形式為:每實驗教學班抽樣分析3名學生的《素質潛能袋》、學生座談會、學校問卷等。
(3)文檔建立與資料類別
包括學校建立《課程改革實驗教師檔案資料》,填寫《課程改革實驗周記》。《課程改革實驗教師檔案資料》的內容主要包含7個方麵:教師基本情況、學科培訓情況、新教材備課單元、課堂教學實施的心得與隨想、教師對新課程新教材的認識和建議、課程改革的適應程度、中青年教師的成長與成熟。
七、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三級課程管理有利於增強地方、學校對課程的適應性,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課程功能。學校要利用自身的課程資源優勢,積極參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
1.四個著眼點
——著眼於素質教育方向。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遵循素質教育的方向,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設置計劃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有利於更好地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麵發展。
——著眼於本土特色。結合本地的優勢和傳統,具有濃鬱的本土特色,反映本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具體存在,使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更具有針對性,更具有特色。
——著眼於學生認知屬性。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需要,從學生的認知屬性著眼,反映學生感興趣事物和生活經驗,科學地選定題目,編製課程的結構體係,合理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
——著眼於課程學習方式。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要積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教師獲得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
2.開發方案
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1)名稱與所屬門類;
(2)實施的可行性,包括理論、實踐、師資、管理、物力等要素;
(3)達成的基本目標;
(4)內容的結構組成;
(5)具體實施時間表;
(6)評價方式與要點。
按照省州市課程改革管理的要求,一般的,在學年度的第一學期內完成《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在第二學期開展實施。
發現問題列舉: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有待加強管理。
解決思路: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利用自身的潛在優勢,服務與課程改革,但必須嚴格按照主管部門的政策,加強開發研製的過程管理,逐步走向規範。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是薄弱環節。作為一門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怎樣優選?如何組織有效的課程實施?教師培訓的內容和方式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進行專題、專項目、專模塊的研究。
八、西昌市課程改革的實踐與啟示
1.工作回顧
2002年1~4月,前期準備工作。
西昌市作為四川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之一,課程改革工作在2001年12月開始策劃,經過認真的項目研討、專家論證和組織籌備,於2002年2月正式拉開帷幕,先後主要經曆了通識性培訓、《課程標準》學習、學科實驗教材培訓等過程,現在,已經進入課程改革的實質性階段,實驗學校在進行實驗教材的試用、學科教學過程分析、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資料信息反饋等,各項工作正按照預期計劃開展,整個課程改革實驗的運行動態正常。
——實驗區確立與任務接受。由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牽頭,協調組織市教育科研培訓中心、市教師進修學校和一部分中小學的教育行政管理者、骨幹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討論研究,分析在我市率先開展課程改革實驗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利與弊,並邀請了州教育局、州教科所參加,先後召開了兩次會議。最後決定承擔這一實驗項目。該項目由市教育局承擔,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牽頭組織協調,市教育科研培訓中心、市教師進修學校具體實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