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課程改革簡說(4)(1 / 3)

原《生物》教材中基本上是用傳統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生物進化,沒有涉及遺傳漂變、基因頻率、群體遺傳學等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人類基因組、克隆等涉及現代生物技術的內容在教材中基本上沒有反映。

原初一《地理》第一冊在介紹馬來西亞時,仍然說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錫、天然橡膠、棕油生產國,其實,現在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已相當少,自20世紀90年代初已不是天然橡膠的最大生產國,至90年代中期,棕油產量也少於印度尼西亞。

在課程內容的改革上,教師麵臨著什麼方麵的問題?

課程內容的改變、課程內容選取標準的變化都導致了原有教育環境、教學方式、評價觀念的變化,與教師自身的學科結構、知識蘊藏量等都可能存在著矛盾與衝突,教師麵臨著知識更新、觀念更新、方法論重建等問題。

教師通常是問題的第一個遇到者,也可以成為問題的第一個解決者。

課程內容的改變必然導致教學環境、信息技術手段等方麵的調整,而教師對新知識、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設計、合作關係等準備不足。

因此,要適應課程內容的改變,教師要主動適應,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在教學中反思,發掘自己的實踐經驗,走向專業合作,終身學習。

回顧幾年來西昌市新課程實施中所走過的路,我們發現,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課程結構在實施中,遇到了如下一些困惑:

——目前教師的綜合素質還很難達到綜合課程的要求,如藝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

——教師習慣於單學科的教學,一時難以適應綜合課的教學。

——現在規定使用的教材中仍以分學科課程為主,如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分學科教材,未提供綜合課程教材。

——不少學校難以編出校本教材。主要反映在對於課程價值觀念上的處理、課程體例與結構的把握、內容的選取、課程的創新性等方麵。

(摘自《西昌市課程改革2004~2005總結報告》,西昌市教科中心,2005年7月)

迄今,上述問題,現在還沒有完全得以解決。在以後的實踐中,我們應該采取的措施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摸著石頭過河”。

六、區域性課程管理

1.從重點突破入手

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對學校和教師的要求有:一用二學三資料。

(1)“一用”

即是試用新教材和《課程標準》。尤其是強調對《課程標準》的試用,把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在備課中,落實在課時教學裏。

(2)“二學”

一是學習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轉變觀念,適應課程改革。理解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評價方法與尺度、教學改革的地位和作用。注意讀書筆記的收集和整理。積極參加學校的常規教研和教育科研活動,參加教育科研部門舉行的通識性培訓和課題研究活動。主要學習材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政策理論性文件,以及地方教育研究部門編寫的資料文獻等。

二是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在學期開始前必須完成第一次通讀,掌握教材的體係、結構、功能、特征、編排體例、編寫意圖、新舊差異等。

(3)“三資料”

學校和教師要積累下列三方麵的課程改革資料:

資料一:教材剖析。按要求填寫《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評析單元》。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剖析新教材的材料選取、編寫內容、編排體例,寫出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使用的心得體會,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收集課時或課文的教學案例、教學片斷剖析。填寫的《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評析單元》,交學校檢查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