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角色論
在學校的現代管理製度裏,校長應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人們常說,校長是“師者之師”,這反映了人們對校長的一種期待。校長如何勝任師者之師?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許多學校之所以成為一所在當地有名望的學校,很大程度上在於學校的教學質量突破了“瓶頸”,升學率上去了,學生素質發展了。
在教學方麵,校長可能是某一學科的名師,可能在某一學科教學上有著很深的造詣,但絕不可能是門門學科的權威。於是,校長如何對全體教師進行指導,進行教學專業引領,這又需要我們去探索研究。
作為一名中小學校長,應該有自己獨特而現實的角色定位——當好“教師頭領”,種好“實驗田”,為自己的學校教育現代化探索不止。校長應該是學科教學工作的實踐者,應該是教學這一學校中心工作的組織者,唯有深入教學第一線,具體地掌握教學進程的最新動態,取得對駕馭學校教學工作的發言權。
因此,校長首先應姓“教”,應該親自上課,經常聽課。到教師中去,到學生中去,沉浸在課堂裏,真正做到問題在教師中解決,身影在教研組、年級組裏閃現,形象在講壇樹立,成就在教學發展上體現。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每年要聽所在學校每位教師的課。他認為,如果沒有聽教師的課,就對這個教師毫無了解;如果一天沒有聽夠兩節課,等於一天沒有做事。由此可見,聽課對於每一位校長的教學管理而言是一項必備的基本功。
校長首先是教師,但需要補充的是,學校教學文化的根源是校長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校長要把教學工作引導好,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引導。校長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展示自己的思想理念。
(4)專家論
校長要成為一個教育教學專家。
校長隻要懂一點教學,會上好一門學科的課,會傳達上級的文件,能夠利用權力對學生、教師、學校秩序進行按部就班的管理,這隻是一個基本水準的到達,而距離學者型、專家型校長的要求,卻是遠遠不夠的。
有人說,教師對於校長的認可,主要來自於對於權力的崇尚,對於權力的無賴,即是說,校長的影響力來自於權力的影響力,因為,校長是教育局任命的,是來自於上級給的權力的影響力的化身。
其實,校長的影響力在於權力的影響力和非權力的影響力這兩者的結合。非權力的影響力主要在於兩個方麵:一是人格魅力,一是學識魅力,而首先影響人的是學識魅力。其實,大多數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對知識的崇拜,而對知識的崇拜物化在人的身上就是對專家、學者的崇拜。如果一個校長能成為一個教育教學專家,那他就多了幾分學識魅力。
校長的專業引領對教師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校長不懂教育教學規律,即使堅持聽課又能聽到什麼呢?所以,校長理應成為教育教學的專家、權威,其後才是領導者——權力的影響力。這樣,校長就取得了對學校教學的發言權和指導權,否則,關於教學及其管理,校長講的話可能大都成為空話、套話、浮在麵上的話。
大學都是專家治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校長都是比較著名的教育教學專家,則中小學應該更是如此。隨著社會的進步,要求校長成為教育教學專家,成為某一學科的學術權威,在此基礎上進行學校管理,這一趨勢將表現得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