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學校管理的法製視野(3)(1 / 2)

(1)決策論

“管理就是決策”,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的一個著名論斷。如何進行決策?決策的支撐力是什麼?這是每一位校長都不能回避的問題。

進行決策、決策的支持力是校長之魂。不可否認,決策是校長教育思想外化的一個具體體現。隻有以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作為支撐,校長才能作出英明的決策來。

校長乃一校之魂,這“魂”便是思想靈魂。一所學校可以沒有高樓大廈,可以沒有先進的設備設施,但是不可以沒有思想。唯有科學的、人本主義的思想才能支撐起一所學校真正意義上的“高樓大廈”。

校長的思想從哪裏來?

學習與實踐,這是校長思想的主要源泉。

思想是瑰麗的,但思想的過程是痛苦的,而吸引我們去經曆困難、享受痛苦的內在動力,則是對事業長期的執著追尋,而不是一時的熱情,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思想來自對學校係統發展的思考,校長的思想在策劃活動、經營學校的實踐中產生的,通過學習,催生著思想的形成和成熟,走向深邃。聚集在校長周圍的“一班人”在思考著,謀劃著學校的發展,在謀劃學校發展的過程中又會砥礪教育思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進行管理製度的創新。即是說,思想來自於和諧的團隊精神。校長的思想,不僅僅是他個人智慧的成果,還是團隊精神在碰撞、交流中達到的融合、積累與升華。

作為一名校長,有思想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實踐,包括教育、教學、管理、科研的具體實踐。“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無為而治”,每一位教職員工能依法行事,行政人員能調和關係,而校長能夠進入到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這是校長治學治校的一種境界。

(2)製約論

有這樣兩個問題,需要校長思考。

第一個問題:學校究竟因誰而美麗?一位德國校長曾經在中國一些中小學參觀訪問,在看了、聽了足夠多的中小學幼兒園以後,他說他真搞不懂中國學校為什麼花那麼多錢在大樓的外牆貼滿瓷磚,而在他所在國家的學校隻有衛生間才用瓷磚。

我們的學校是不是因為有了大樓、大廣場就美麗了呢?並不如此!校長作為學校的決策者,究竟應該把有限的錢投向何方?至於學校的硬件建設,單靠拿錢來搞這樣的建設是不夠的,還要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有濃厚積澱的校園文化。如果沒有優秀的教師、學生和富有特色個性的校園文化,再豪華的建築也沒有生機。

第二個問題:學校究竟應該怎麼辦?在校長負責製條件下,在我們這樣的辦學體製、人事管理體製的學校,無疑,校長對於學校決策、對於教師行為,其權力都是很大的。國外一些校長看到我們的校長盛情招待,常會問:“中國校長的權力怎麼這麼大?”而我們的校長到國外去考察,他們能夠請喝一杯咖啡,就已經很客氣了。

無論權力有多大,校長心中要有個夢:人,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心中要有一座山,要一抬起頭就能看到那鬱鬱蔥蔥的山麓、那秀麗的山峰。

學校領導首先是思想的領導,“意識形態的征服才是最徹底的征服”。什麼是思想?如果把思想定位在有點想法、有點思考,這勢必又簡單化了些。如果把思想定位在與眾不同,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所懷疑、有所批判、有所行動,那就是學校領導思想的現實水準。當然,在現行的教育政策體製下,校長的思想空間還是有限製的,許多校長想得到,卻做不到,這是事實存在。

校長是決策者、設計師,但卻不一定是學校裏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人。校長的高明之處在於集納群體智慧,是把大家的意見、智慧集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