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鑒 梁虹 餘江
(雲南大學信息學院昆明650091)
摘要:“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形成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專業,是涵蓋計算機、電子、電訊、網絡、信息處理等信息產業中的核心技術的寬口徑專業。本文結合筆者主持的重點專業建設工作,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學研究等方麵,闡述專業建設思路、實施方案以及建設成果。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思路實施方案
引言
對學校來講學科建設是龍頭,對本科教育而言專業建設是龍頭。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是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是按專業培養學生。專業建設可以帶動實驗室建設,帶動師資隊伍建設,帶動產學研結合,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直接的作用。
雲南大學信息學院信息與電子科學係“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經雲南省高校專業設置評議委員會審定,省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認定,於2000年6月入選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001年,該專業被列為雲南大學重點建設專業,由學校先後投入建設經費進行建設。為建成具有示範性、應用性和特色鮮明的本科重點專業,培養高素質的雲南省急需的電子信息人才,根據《雲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重點建設專業主要建設內容要點》的精神,本專業製訂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實施方案》。
自2000年9月實施重點專業建設以來,在雲南省教育廳高教處、雲南大學教務處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本專業圍繞建設實施方案中的建設思路、措施和目標,按“厚基礎、寬口徑,圍繞現代電子信息係統的設計、開發和應用,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係。以實現“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為目標,不間斷地實施課程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專業特色為目標,不間斷地進行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方法研究和教學手段改革。
2006年7月,“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專業通過學校驗收,正式認定為雲南大學本科重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係、課程建設以及教學研究等方麵取得了一些建設成果。
一、人才培養方案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形成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專業,是涵蓋計算機、電子、電訊、網絡、信息處理等信息產業中的核心技術的寬口徑專業。該專業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圍繞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思路、教學計劃和課程體係等方麵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特色。
1.人才培養思路
在認真總結二十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把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明確為:厚基礎、寬口徑,圍繞現代電子信息係統的設計、開發和應用,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培養學生。
2.教學計劃
專業教學計劃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體現。本專業在1999年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分別於2002年6月,2006年6月對教學計劃進行了全麵修訂。新修訂的教學計劃,已在逐步實施中。
3.課程體係
課程體係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在課程體係建構中,應體現知識、能力、素質的統一,突出創新性,適應國際化。結合重點專業建設,本專業不斷完善課程體係,形成如圖1所示的課程體係。課程體係按縱向劃分為數理課程、電子技術係列課程、信號處理係列課程、計算機軟件係列課程、計算機硬件係列課程、實習與畢業設計六條“鏈”。
第一條鏈:數理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複變函數、數學實驗、大學物理等。
第二條鏈:電子技術係列課程,包括電路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實驗、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EDA及應用、可編程器件等。
第三條鏈:信號處理係列課程,包括信號與係統、通信原理及應用、數字信號處理、DSP原理及應用、數字圖像處理等。
第四條鏈:計算機軟件係列課程,包括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算法與數據結構、Windows編程基礎、數值分析與算法、數據庫原理及應用、Linux操作係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