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李霞 蔡良偉
(深圳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深圳518060)
摘要:介紹廣東省名牌專業深圳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本科生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建設以及實驗室建設等方麵的研究與改革,探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信息工程高級專門人才的有效之路。
關鍵詞:深圳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
引言
2001年,深圳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被評為廣東省首批12個IT名牌專業之一。近幾年,該專業無論從本科生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建設以及實驗室建設等方麵均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與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培養新世紀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有效之路。該專業建設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貫徹邊研究、邊實踐、邊改革、邊建設的原則,先後組織一批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優秀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施,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效。本文將圍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具體成果進行詳述。
一、專業建設與改革的理論研究
進入新世紀,IT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培養該領域內麵向新世紀的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級人才,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對搞好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為此,我們必須首先加強教改的理論研究,我們要培養麵向新世紀信息科學領域的創新人才,就要首先了解什麼是麵向新世紀的信息科學技術,新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總體宏觀走向,什麼是創新能力,它的構成要素是什麼,信息科學領域創新人才的知識結構是什麼,傳統的教育教學為什麼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上述理論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必將在更高層次對我們的教改工作提供指導,使改革方案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有深度,有力度,有創新。
研究認為信息科學是以信息為研究對象,以信息過程的基本規律為研究內容,以現代科學方法論為研究方法,以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為研究目標的橫斷科學。信息科學包含信息獲取學、信息傳遞學、信息認知學、信息再生學、信息施效學和信息組織學等。信息技術是用來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它包含信息感知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認知技術、信息再生技術、信息施效技術、信息係統製造與集成技術等。信息工程是以信息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信息技術工具為手段,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為目標的一切工程活動。它包含擴展信息獲取功能的信息工程、擴展信息傳遞功能的信息工程、擴展信息認知和信息再生功能的信息工程、擴展信息施效功能的信息工程、綜合信息工程等。
21世紀信息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其發展的宏觀趨勢是數字化、高速化、網絡化、綜合化、智能化,將逐步形成“信息科學-信息技術-信息經濟-信息社會”一體化格局,這種趨勢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標。21世紀信息科學技術領域高級人才不但要具備相當寬厚的科學技術知識,還必須具備寬厚的社會和經濟領域的知識結構,這為我們設計信息類專業課程體係提供了基本的依據,即如何體現寬口徑、開放性、交叉性、集成性、動態性和快速發展性。
創新是靈魂。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首先必須清楚什麼是創新能力,它的構成要素是什麼。研究認為創新能力是人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發現矛盾、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解決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發展前進的能力。創新能力由三個要素構成:創新激情、想象能力和科技素質。創新激情決定了是否可能有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與德育教育、人文素質有關;想象能力決定了創新能力有多高水平,這與教育觀念、教育目標和教學思想相關聯;科技素質決定了創新是否可以真正實現,它依賴於知識結構、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由此可見創新能力的培養涉及德育教育、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的問題。傳統的教育為什麼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主要在於:教育觀念以前人、師長、書本為經典,倡效仿,禁逾越,缺乏教育國際化、終身化眼光;教育目標過分強調科學技術的學習,忽視全麵素質的提高,導致重科學教育而輕人文教育;教育思想強調專才、專業和對口,忽視學科交叉與綜合;教育模式是教學與科研結合鬆散,校企分離,與生產脫節,對學生強調共性、忽視個性;教育方法強調灌輸,強調記憶,重木輕林;教育手段是書本、黑板和筆記,手工作業,效率低下。隻有對傳統的教育狀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找出差距,有的放矢,把握好教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