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素質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的生長與造就(2)(2 / 2)

二、主體性與主動性、合作性

在素質教育主體性的確立與確認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兩對關係,一是主體性與主動性的關係。如前所述,主體性研究的是人作為主體在客體的關係中所顯示出來的自覺能動性。它有著獨特的豐富的內涵。主動性隻是主體性豐富內涵的一個方麵,它既不能代替主體性,更不能等同於主體性。因此,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隻是主體性生長與造就的部分,遠非全部。二是競爭與合作的關係。這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如何處理主客關係的問題。隻想競爭不願合作的個體,往往隻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思考問題、采取行動,他們無視他人的存在,甚至根本不知道還有什麼客觀的東西,更不懂得客觀的東西是其獲得真正自由的現實基礎。這種競爭往往導致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又容易導致封閉的內心世界和麻木狀態。隻有意識到自我與他人的聯係,意識到競爭乃是為了更高層次的合作,競爭與合作才能成為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競爭固然是主體性的呈現,合作更是主體性的高度體現。

三、內在需要是主體性生長原動力

應該說,主體性作為一種人的內在需要,是人類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但內在需要不等同於內在需要的實現。在素質教育中,要使學生的這種主體性內在需要提升為他們的主體性品質和精神,就必須自始至終關注這種內在需要,並使其成為主體性生長的原動力。在自我主體性階段,學生對潛在狀態的主體性內在需要並未明晰意識到,僅僅表現為朦朧的意識和願望。到了他我主體性階段,主體性內在需要會由於與他人的各種交往而漸次強烈和清晰起來。如果及時抓住並加以激發,主體性內在需要就會成為主體性生長的巨大力量。乃至群體主體性階段,孕育了巨大能量的主體性內在需要與他人、群體合為一體,躍遷為主體性品質和主體性精神。可見,關注不同階段的主體性內在需要,對於主體性的生長和造就至關重要。而現在的問題是,在主體性生長與造就的全過程中,人們往往對學生的主體性內在需要熟視無睹,更不了解這種內在需要在主體性生長各個階段的表現形式,致使主體性的造就既缺乏漸進性,也缺乏能動性。

四、主體性與批判精神的生長

一般而言,在對主體性的造就過程中,人們往往更多地強調個體與群體的濟調,對社會的適應。這固然無可厚非,但卻不能因此而忽視了問題的另一半。其實,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是互相接納,互為動力的。一方麵,個體接受群體、社會的審視,反觀自照,並努力在群體、社會的協調、適應中確立主體性;另一方麵,個體不僅以群體、社會為參照,而且也審視群體,審視社會,並在審視中發展、提升主體性。比如,個體被群體、社會造就得更自律、更自由,群體、社會被個體改造得更完善、更理想。在後一種意義上,主體性就表現為對社會的批判與改造。可以說,這是主體性的更為本質的內涵。從根本上說,主體性不隻是對自然與社會的適應,更重要的是對自然與社會的改造與提升。主體性的本質既是肯定,更是否定,既是順從,更是批判。批判能力的培養與改造社會品質的塑造,是素質教育中學生主體性造就的極為重要的內容,因為它不僅與民主社會的要求相適應,而且與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