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持續農業產生的由來(2)(3 / 3)

所有這六個方麵的挑戰都要求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村政策實行變革,並且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指導這類變革,倘若不變革現有的三種農業生產模式(工業化農業、“綠色革命”農業和資源貧瘠農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食物安全的保障是不可能的。

這份具有戰略意義的報告提出不久,美國農業界率先發表了以減少人類對資源和環境壓力為重點的“低投入持續農業”的觀點,並得到美國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迅速在美國本土傳播開來。隨後歐洲與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逐步開始轉向持續農業生產的研究和實踐。

扭轉這種局麵的契機其次來自對全球農業具有影響力的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態度和觀點的變化。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針對“糧食危機”提出過“世界糧食安全”的概念,進入80年代中期以後,這個一直以努力提高農業土地生產力為唯一目標的組織,受到日益增多的批評,以及要求它認真考慮變革指導方針的壓力。

此外,由於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定在20世紀80年代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的目標未能實現,使糧農組織認識到糧食問題不單純是個經濟問題,它同整個社會及經濟的同步發展密切相連。在這種情況下,糧農組織於1989年11月召開特別會議,會議決定要“深化其在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工作”,並決定於1991年在荷蘭召開一個以農業和環境為主題的討論會,以尋求預防和矯正行動的方法和途徑。

1991年4月15~19日,在荷蘭登博斯召開了有124個國家參加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登博斯宣言和行動綱領,提出了“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戰略決策。宣言指出:“到2025年,世界將多供養32億人口,而其依賴的自然資源已受到非持續性農業生產方法和因人類其他活動而造成的環境問題的嚴重威脅”;“工業化國家的情況已表明,伴隨著集約化而來的往往是對非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環境汙染等問題以及非持續性生產方式的發展……全世界麵臨的任務是吸取過去的教訓,使進一步的發展需求同環境保護的要求相協調”。

該宣言賦於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戰略三個基本目標:①通過保證自給自足和自力更生之間適當的和持續的平衡,實現糧食安全。②提高鄉村地區的就業情況,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根除貧困。③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並明確指出,上述基本目標不是輕而易舉便能實現的,而是需要進行重大的變革和調整,為可持續性發展創造條件。特別是在那些人口稠密、土地貧瘠、小農和無地者無其他出路,隻能以犧牲有限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維持生計的地區,也要通過農村發展,根除貧困,從而避免以往那種持續農業思想僅限於少數發達國家的局限,使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能廣泛接受並參與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戰略。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登博斯宣言和行動綱領》明確提出,應廣泛開展宣傳運動,使發達國家意識到他們對發展中國家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應負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在調整國際貿易關係上要做出努力,以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獲得可靠的市場和公平的價格,從而增加發展中國家農民的收入以及政府向持續農業研究進行投資的可能;同時,除了提高發達國家廣大民眾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成敗起關鍵作用的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努力。重點應開展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①重新審查有關農業持續性的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應放在多學科的綜合方麵,即把傳統的有效技術、適用技術以及生物學技術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集中解決高效用性物質投入問題,即大幅度提高生產率,以使投入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小程度。②研究建立環境和資源的評估係統。③大力加強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科研、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以及農民參與方麵的投入。④對各種現存的農業生產係統進行全麵研究評估,包括在不同社會條件和人口密度下的經濟可行性、生產潛力、對物質投入的需要以及生態環境承受力等,通過定量化研究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服務於最適宜持續農業發展的係統設計。會議還呼籲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盡快實行對包括遙感勘測獲得的大量信息和資料實行共享,以及建立國際性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科技谘詢機構等。

總之,1991年4月在荷蘭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上通過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動綱領》,標誌著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方針上的重大變化,同時也標誌著“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主導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