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持續農業產生的由來(2)(2 / 3)

四、農業發展模式的變革與持續農業思想的產生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到,“工業化農業”“綠色革命農業”以及“資源貧瘠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均麵臨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製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危機和挑戰。以資金和化石能源集約投入為特征的工業化農業,除了環境問題外,還難以擺脫高額補貼以及生產過剩帶來的一係列問題;以應用高水、肥反應型高產品種為特征的綠色革命農業,也因需要相當的物質投入和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技能和管理要求,以及財政支持和較好的基礎設施,使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難以維持;以平麵掠奪式開墾為基礎,生產方式相當落後的雨養農業為特征的資源貧瘠農業,在新的人口增長、資源減少、食物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其農業可持續發展所麵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麵對世界農業出現的問題,迫使人類在不斷地尋求一種既能使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又能使自然資源得到永續利用以及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事實上,農業生產模式的變革之風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刮起,當時少數有識之士已開始意識到,人類文明史上曾有因錯誤對待自然資源和環境而導致古文明毀滅的教訓,也有在持續發展方麵較為成功的古老農業,如以物質係統內再循環為特征的東方農業,以糧、草輪作為中心的歐洲三區輪作製農業,但因受到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衝擊,而使合乎生態和經濟學原理的一些優良傳統被逐漸遺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日本和歐洲少數農業科學家和農民倡導的、旨在能替代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的“替代農業”運動日漸興起,出現了“有機農業”“生物動力農業”“自然農業”“生態農業”“再生農業”等諸多學派。

然而上述各種農業思想的改革思潮存在著不少局限性,在理論與實踐上強調單一因素較大,難以解決農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其一是它們基本上都是在發達國家產生和形成的。在發達國家通過常規農業現代化和高額補貼、農產品已呈現過剩的情況下,那種以部分犧牲土地生產力來換取減少農業對資源、環境影響的主張,以及主要依靠生產“無汙染”農產品賣高價的做法,在局部範圍內是行得通的。不僅如此,有的還帶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主張回歸自然,片麵地反對和拒絕一切農業化學用品,鼓吹絕對的封閉農業係統內部循環,因而其影響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其二是缺乏國際上更大範圍的認同和廣泛參與。有些學派雖已成立了號稱國際性的組織,但完全不能喚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注。

扭轉這種局麵的契機首先來自比農業更為宏觀的整個經濟的增長方式變革思潮。在卡爾森的劃時代著作和羅馬俱樂部一係列報告問世後,環境保護問題首先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在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之後,大家發現,如果不從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入手,即改善經濟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充分考慮環境問題的全球性合作,試圖孤立地解決環境問題是不可能的。從而產生了從更高、更廣泛的層次和範圍來研究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和食物安全這些互相密切關聯問題的要求。

1987年3月,以挪威首相布魯德蘭登夫人為首的22人組成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經過四年的調查研究後,向聯合國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報告全麵分析了全球麵臨的人口、資源、糧食和環境等方麵的挑戰,並指出全球範圍內的糧食安全供應保障正經受六個方麵越來越嚴峻的挑戰:①對食物需求的急劇增加(由於人口迅速增長及消費水平提高,預計2000年的食物需求將比1990年增加一半)到2050年再翻一番。②商品能源供應存在的極限(要想發展中國家到2050年都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世界一次性能源產量須增加5倍)以及過分使用商品性能源而產生的“溫室效應”和“酸雨”兩大問題。③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缺少農業以及農業以外的充分就業,因而收入低、購買力弱。④發展中國家由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以及缺乏環保意識,從而產生對環境和資源的短期行為。⑤農業科研、推廣、教育投入不足,缺乏適用於貧瘠土地,幫助農民提高生產率的技術。⑥在土地所有、社會分配和國際貿易地位方麵缺乏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