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學製品及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化學製品,特別是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汙染,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對人類和動植物已構成嚴重威脅,並危及食物質量及其安全性。在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劇毒農藥殺死害蟲,防治病害的同時,也殺死了許多害蟲、病菌的天敵,誘發了一些原本沒有危害或危害不大的病蟲害,使之上升為破壞性的病蟲害,從而導致病蟲抗性增強——加大農藥劑量或濃度——抗性再次增強的惡性循環。
3.化石能源的投入和使用。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和使用,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以及農業生產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加強,同時,削弱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實力,增大了政府對農業支付補貼的壓力。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呈明顯的下降趨勢,為了穩定占領和控製世界農產品市場,發達國家不得不對農產品實行補貼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對農業的直接或間接高額財政補貼幾乎包括了農業的全部生產過程。美國農業財政補貼從1980年的24億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58億美元,增長約11倍;歐洲經濟共同體農業財政補貼由1976年的62億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15億美元,增長35倍。
4.片名追求單一專業化種植方式。追求高額利潤的單一專業化種植方式,使農場主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兼並農場,因兼並農場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此外,由於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農產品出口市場疲軟,地價隨之下跌,大量農民不能歸還農業興旺時較低利息申請到的大量貸款,從而自動喪失抵押的土地並破產,從而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
二、綠色革命對農業的積極作用及其麵臨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初,由福特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創建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和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先後成立。並且在研究人員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很快推出對水肥敏感並抗病的一批半矮稈高產小麥品種,以及抗倒、對肥料敏感、對重要病蟲害有一定抗性的一批半矮稈高產水稻品種,從而引起了農業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即“綠色革命”。
自1967年以來,部分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斯裏蘭卡、中國等國家就開始陸續實施以培育和推廣高產農作物優良品種,同時配合灌溉,增施化肥和農藥,以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為特征的“綠色革命”,而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綠色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糧食自給的發展目標。然而,“綠色革命”的核心仍是以大量增加水、肥、農藥等物質和能量投入為基礎,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農業沒有本質的區別。而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條件不能滿足這樣的物質投入、管理水平、財政支持和基礎設施的需要,即使曾成功地推行過綠色革命農業的少數發展中國家,如印度,也因財政對水利、化肥、農藥等補貼負擔過重,土地過度利用,以及農用化學用品產生的環境汙染等難以維持下去。
此外,由於過快的人口增長,以及“綠色革命”隻能在少數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區有效,而且主要是對那些有經濟實力買得起化肥、農藥、良種,有財力搞得起水利灌溉和支付得起技術服務的大農場主有利,從而造成農村經濟社會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嚴重,由此引發更多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三、資源貧瘠農業的特征及其麵臨的問題
在資源貧瘠農業國家,造成資源貧瘠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除了客觀的、不利的自然地理條件因素外,主要是這些國家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以及外界對其施加的不利影響等。資源貧瘠農業的主要特征是:
1.自然資源的貧瘠嚴重妨礙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可供耕作的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已有的可耕地具有較高的脆弱性和侵蝕性,極易沙化、酸化、鹽堿化,土壤涵養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差,導致土壤有機物含量低,土壤肥力差;氣候資源變化莫測,特別是降雨持續的時間和強度不定,導致幹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使用未經改良的作物和畜禽等生物種質資源,造成農產品品質差、產量低、抗逆性弱。
2.農業生產方式、手段落後。主要表現在以個體經營、自給自足、維持生計的小農經濟為生產方式,沿襲傳統的刀耕火種,不施肥、不灌溉、不管理,農業生產率水平極度低下。
3.農民文化素質低。缺乏必要的基礎教育和農業技術培訓,也缺乏必要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總之,這種資源貧瘠農業,雖然不像工業化農業和綠色革命農業那樣引起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汙染,但同樣引起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形成貧困——過快的人口增長率——食物危機、生存危機——人口對自然資源壓力加大——開墾貧瘠土地、砍伐森林資源、破壞植被、土地掠奪性經營利用——草場過度性放牧——土壤侵蝕、流失、退化——資源更加貧瘠——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因此,資源貧瘠農業存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與工業化農業綠色革命農業可持續發展性質不同的另一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