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闡述持續農業產生的由來之前,我們先簡要回顧和闡述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過程。
世界上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過程
在人類出現以後的相當長時期內,人類改造周圍環境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沒有發展到對自然環境形成侵襲破壞的程度。但是,近200年內,人類改造自然環境能力的廣度和深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於當人類進入20世紀,日益感到人類同自然環境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著一些根本性的無法逆轉的變化。人類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和機器、自己的科學發明、冒著極大的危險竭力把自然環境改造得符合人類的理想和意願,卻忽視了某些副作用的產生。在這些副作用中,最令人不安的是空氣、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險物質的汙染。
19世紀40年代中期,人類就開始了化學物品的人工合成研究,每年都有幾百種化學合成物湧入我們的生活環境中。60年代後期,有機化學工業的迅速崛起,合成物質替代某些天然物質,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間的大規模物質交換及其所帶來的各種不良後果,成為這一時期主要環境問題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化學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加劇了化學物品對自然環境的汙染,特別是用於殺死有害生物製劑的研製、大量地生產和使用,使人類和自然環境完全處於有害物質的汙染之中。
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萊切爾·卡爾森在閱讀了大量資料和長達3年實地考察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劃時代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以大量生動的事實和例證,揭露了大量使用DDT和六六六等殺蟲劑對天空、海洋、河流和土壤的嚴重汙染,以及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嚴重危害,形象地說明了鳥語花香的春天,在遭受殺蟲劑的危害後,變成了寂靜的春天。闡明了殺蟲劑,特別是DDT、艾氏劑、狄氏劑等高毒殺蟲劑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以喚醒人類對環境和生態問題的關注。她尖銳地指出:這些高毒殺蟲劑在殺死大量有害生物的同時,也殺死了害蟲的天敵,在嚴重汙染自然界的同時,還通過食物鏈的濃縮進入人體,最終會對人類造成致命的傷害。該書在美國出版後,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並引發了長達10年之久的爭論。由於卡爾森的觀點在當時觸犯了化學工業集團的利益而招致圍攻和謾罵,不少農業科學家亦因沉醉於現代科技對提高農業生產率帶來巨大好處之中而不願接受這種現實。然而事實和曆史有力地證明,卡爾森的觀點是正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初的20多年,是一個強調經濟增長的時代,也是西方發達國家處在經濟調整增長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除了化學工業的快速發展外,電力、石油、汽車、造船、飛機製造等工業,以及以化石能源為動力的現代農業,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這些產業的明顯特征是:消耗大量的化石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對自然資源的耗用。開發達到空前的程度時,大量的工業排放物汙染著環境,地球固有的自然資源也日益枯竭。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空前繁榮,全球人口數量迅速膨脹,城市化現象不斷加劇,資源過量使用,礦物燃料和森林資源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氣體在大氣中的累積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全球性的能源、環境、人口和糧食危機。“四大危機”是由於爆發中東戰爭以及前蘇聯連年歉收被迫向西方購糧所引起的,但它的出現喚醒了有識之士的警覺,認為有必要對全球的資源和環境狀況做一次全麵而又認真的調查和研究。在全球“四大危機”的衝擊下,1968年4月,來自10個國家的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人類學家等30多人,聚集在羅馬猞猁學院,在意大利菲亞特基金會和前西德大眾汽車基金會的組織下,成立了一個跨國的民間科學論壇——羅馬俱樂部。這個俱樂部資助和鼓勵科學家在整個70年代圍繞著解決“四大危機”開展了一係列的深入研究,先後提出了10多篇研究報告。
197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H米多斯等4位教授,在對全球人口、資本投入、糧食、非再生資源和汙染等因素的相互關係進行量化運算分析的基礎上,發表了羅馬俱樂部第一份有世界影響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報告指出:“傳統的常規增長及其對資源的消耗均是一種‘指數增長模式’,許多國家都在盲目地追求每年以相當的百分率連續增長的經濟發展,而實際上,諸如世界的人口、化肥用量等也都呈指數增長發展,如果不改變方式,這種指數增長模式將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中止、衰退乃至崩潰”。針對此類問題“零增長”的觀點便應運而生,隨後,羅馬俱樂部對經濟“零增長”的觀點不斷修改和完善,逐漸發展為“有機增長”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