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同類型國家持續農業發展比較(1)(1 / 3)

發達國家持續農業的發展

持續農業發展新模式或新戰略是由國際組織在1991年荷蘭國際會議上正式向全世界提出的,最先是由發達國家倡導,並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率先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研究、探討和實踐的。近年來,發達國家初步推行持續農業模式後,取得了一定成效。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探索替代“石油農業”的新農業發展模式。美國首先提出“低投入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農場內部的生產投入(有機肥等),降低使用農場外部的生產投入(化肥、農藥等)。20世紀80年代末,又轉向“高效率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強調農業生產以高效率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與教育,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增加農業純收入,不盲目追求最高產量、浮誇的產量,尤其是無利可圖的產量。荷蘭則倡導“高效農業”發展模式,將以家庭為主的大農場經營,實行高度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日本提出了“環境保全型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強調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係統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關係。法國設計和推行了“環境保護型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提高施肥和病蟲害的防治效率,減輕農業對環境的負麵影響,推進有機物質資源的再利用工作,加強環保型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

一、美國持續農業的發展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探索“替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先後提出“低投入持續農業”“高效率持續農業”和“持續農業與教育法”三種新設想,最後確定以第三種作為下一個五年農業計劃法規向全民公布。

1.“低投入持續農業”理論與實踐。

(1)“低投入持續農業”提出的背景:雖然美國當代農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之一,農業生產率高,平均一個農民可養活949個人(1992年)。但是,美國農場主、廣大民眾和有關環境組織則認為,目前美國的這種大量使用化學製品的集約型單一栽培農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化學製品和能源的大量投入,導致成本的增加以及農業生產對其依賴性的增強;化肥和農藥的廣泛與大量使用,導致地表和地下水質的汙染;化學製品對人類和動物健康造成威脅,同時影響糧食質量及其安全性;過多的土壤侵蝕和養分流失,導致土地生產力不斷下降;造成家庭農場和地方銷售體係不動產的出租或轉讓等。

這些問題嚴重阻礙著美國農業進一步向持續、高效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許多農場主,已經從常規的種植製度轉移到低投入種植製度,並且主要開展草田輪作和作物與畜牧的混合經營。據美國有關報告顯示,這些低投入農作物,不僅有利於改善環境、保護資源、逐步提高農業生產力與農業的持續發展,而且還具有營利性質。於是,在這種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有關學者提出了“低投入持續農業”,並在報紙雜誌上廣泛宣傳這一概念。

(2)“低投入持續農業”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經過研討和實踐,有些學者認為,以“低投入持續農業”作為一種“替代農業”更為確切。這種觀點得到當時美國農業部的讚賞。美國有關科學家提出這一概念時認為:美國將要選擇的一種“替代農業”,實際上就是設法提高農業生產力,保護能源和自然資源,減少土壤侵蝕和植物養分喪失,提高農場收益,以確保美國農業穩定、持續發展的“低投入持續農業”。

“低投入持續農業”(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簡稱“Lisa”)的具體含義是指通過盡可能減少化肥、農藥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圍繞農業自然生產特性利用和管理農業內部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降低成本,以求獲得理想的收益。

美國某些農場已經認識到合理的投入適應了持續農業的需要,於是大膽實踐“低投入農作製度”,力圖在以下兩方麵發揮最大作用:一方麵充分利用和管理農場內部生產投入(農場內部資源),以獲得經營者滿意的農畜產品的產量和經濟收益,這種途徑強調作物輪作、畜禽糞肥的再循環、防止土壤侵蝕和養分喪失、保護耕作與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栽培和管理實踐;另一方麵最低限度地使用農場外部生產投入(農場外部資源),即最低限度地使用購買性化肥與農藥的投入,以降低生產成本,避免地表和地下水質汙染,減少農藥在食物中的殘留等經營農場的全部風險,以此促使短期或長期的農場收益能有所增加。

主張“低投入持續農業”的美國科學家認為:下麵幾種觀點實際上是對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的誤解:一種觀點認為,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使農業生產複歸到20世紀30年代農業生產的水平;另一種觀點認為,低投入持續農業的產出低;再一種觀點認為,低投入持續農業的生產率(效率或產出——投入比率)低。經實踐證明,以上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事實上,美國正在從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實踐表明,實施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不僅產量高,而且產出與投入比率高,淨收入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