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低投入持續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重點。綜上所述,美國的理論研究和初步實踐表明:實行有效的草田輪作製,被認為是美國當代若幹家庭農場建立“低投入農作製”和農業穩定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實踐,主張繼續實踐和逐步總結提高。為了促進美國農業的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的進一步發展,美國農業部重點把農場外部資源低投入持續農業生產體係的興建,納入下個農業五年計劃。美國農業部所屬農業研究中心,贈地大學和其他非營利研究組織,正在優先探索下列研究項目:
①利用整體觀念研究低投入持續農業製度。曆史悠久和基礎條件好的贈地大學已經從事的某些研究,可能對持續農業製度的發展有潛在的益處。這樣一種農業耕作製度,毫無疑問是較為複雜的,涉及到難以理解的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的相互反應,而且對它的大部分研究及其實踐過程,是逐漸的和小麵積實施的過程。因此,研究新技術、新方法對發展這種製度或轉變整體觀念是迫切需要的,以便詳盡透徹地闡明這些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同有機物質循環、養分利用、作物保護、能源保護和環境質量改善之間的關係。
②評估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有關經濟方麵的問題。評估時應以某一特定農場為基礎,評估數據需絕對真實可信,能夠反映這種製度是否經濟可行的本質。
③測定從常規農業向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過渡中作物產量下降的原因,其目的在於使農場主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過渡,而且無須經曆風險和經濟損失。
④對農場內部進行研究,以獲得更多的相關數據。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應直接同農場主一起參與農業的實踐活動。
⑤研究利用非化學防治的新技術。用寄生性、捕食性昆蟲與其他生物防治以及消滅有害種群以控製害蟲的方法,對於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⑥測定在低投入農業耕作製下作物的營養質量和農作物的食物營養的生物有效性。由於栽培和管理的變化以及新技術栽培法的引入,確定營養質量和維生素含量、纖維素的種類和數量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以保證消費者膳食標準逐步得到改善。
⑦為技術轉讓發展改良技術。轉移技術信息和實踐方法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衣阿華農場主組織轉移技術信息的方法。因為,這種組織是一個一致同意從事農場研究和示範低投入農業耕作製的網絡組織,他們有目的地相聚於某個農場,以獲取信息和比較結果。贈地大學介入了他們的活動,並且促進了這一網絡組織的發展。
⑧對廣泛采用低投入持續農業的經濟效益和農場結構之間的關係進行評估。精確和真實地評估美國農場主采用低、中、高不同程度的低投入持續農業耕作製度對現行農業生產結構和銷售體製的影響,應當成為重點研究項目之一。
⑨製定同低投入農業耕作製度相一致的農場計劃和創新政策。許多農場主樂意從常規製度轉移到低投入製度,因此需要探討政策,以及對農場主進行引導。
⑩估計和確定適當的氮素需要值。農業科學家和推廣工作人員應該更多地了解農場主在計算氮肥作用比例時,是如何決定氮素需要值的來源。這些來源主要是:土壤殘留中硝酸鹽含量;灌溉水的使用量;輪作豆科作物的含氮量;動物糞肥、綠肥以及其他有機混合物中的氮素量等。然後,根據這些科學數據,確定給作物的施氮量。許多玉米種植帶的農場,依然采用過多的氮肥用於苜蓿下茬作物玉米的種植。然而許多研究結果表明:施用過多的氮肥,會在土壤表層產生過量硝酸氮,這種硝酸氮易於沉澱引起地下水質的汙染。
2.“高效率持續農業”初步構想。美國在探索持續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的過程中,一部分科學家提出“低投入持續農業”主張後,又有部分科學家提出了“高效率持續農業”的觀點。
(1)“高效率持續農業”產生的背景:美國是探索持續農業發展理論及其實踐較早的國家。有關農業科學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作過“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超石油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業”等多種旨在擺脫農業發展困境的試驗,結果不佳,以不能大麵積推廣而告終,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為了繼續尋找擺脫農業困境的出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們又大膽提出發展“持續農業”的構想。科學家們的這一構想,已被美國農業部所接受。但是,在發展何種類型的“持續農業”上,科學家的意見存在分歧。有的主張發展“低投入持續農業”,有的不同意“低投入”的提法而主張發展“高效率持續農業”。因此,“高效率持續農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並於1990年在美國有關英文雜誌上公開表達了這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