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同類型國家持續農業發展比較(1)(3 / 3)

(2)提出“高效率持續農業”的主要理由:①全球人口的饑餓狀況正在不斷惡化。據某些科學家統計分析和預測表明,目前全世界有10億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852億人處於饑餓狀態,而且全球總人口至2050年將增至或超過110億。為了及時應對這種局麵,美國農業不應當減少生產,而應當在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前提下相應增加生產。②在國家財政負擔過重的情況下應改變支出方向。為了適應擺脫世界饑餓情況的需要,美國每年要支付300億美元巨額資金作為饑食補貼,以及支付520億美元的農業預算去實施價格支持政策(鼓勵停產休耕)。提出“高效率持續農業”主張的科學家認為,應當改變這種被動的財政支付方式,去支持“高效率持續農業”的發展。③農用自然資源浪費和農業生態環境汙染日趨嚴重。發展“高效率持續農業”是為了在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以增加農業純收益的前提下,創造一種“無風險”或“無汙染”的條件,以保護資源和環境。

(3)“低投入持續農業”和“高效率持續農業”的異同:兩者的相同點是,同意在美國發展“持續農業”,建議聯邦農業部從下一個農業五年計劃開始實施“持續農業”發展計劃,而且主張這種“持續農業”,這是一種力求為農場主利用農業投入以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環境狀況而提供最合適條件的“持續農業”。兩者的爭議點在於如何對待農業投入問題,“低投入持續農業”強調低投入的“低”字,即少用或不用化肥,以控製農產品生產過剩,這是從美國農業現存的困境出發;“高效率持續農業”則強調高的純收益,為此必須保證必要的農用資金投入、農用化學製品投入和其他農用生產性投入,以持續提高淨收入,主要從長遠的戰略高度來解決困境問題。

(4)“高效率持續農業”的發展目標:①增加農產品的生產,特別是急需的農產食物的生產,以確保農產品的供應和充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以及不斷擴大農產品出口,尤其是擴大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的出口。②繼續探索自然資源的保持途徑和保護措施,使人類(包括美國人民)生活在一個“無風險”或“無汙染”的環境之中。③農業生產以高效率為核心,即設法增加農業的純收益,不盲目追求最高產量,尤其是不盲目追求無利可圖的最高產量。美國的實踐證明,最高產量不是所有農業發展時期所要達到的最理想目標,不考慮農業生產所耗費的實際成本,尤其是農業生產性投入物價格的不斷提高而增加的生產成本,單純追求每英畝或每頭家畜的最高產量,不是最有利可圖的要求。農業生產者和農業經營者,絕對不會在不利條件下去生產更多的過剩農產品,他們不可能在虧損情況下去追求每英畝至少生產100磅棉花、或至少生產100磅玉米,或每頭肉牛至少生產100磅牛肉的高產量。倘若實施一項能在刺激獲利情況下鼓勵增產的政策,那麼農場主普遍會接受的。因此,高產必須與高利潤結合。④依靠科學技術作為主要發展動力,創建“高效率持續農業”生產模式。

(5)創建“高效率持續農業”生產體係的主要措施:①節約利用資源。②有效保護環境。③廣泛使用良種。④合理選擇“栽培投入”。⑤慎重施用化肥。⑥綜合實行病蟲害管理。⑦科學地進行決策。⑧健全服務體係等。

3.依靠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持續農業”的戰略決策。

經過多年的科學探討和客觀實踐,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為了實現持續農業的三大目標,單純搞“低投入持續農業”或“高效率持續農業”不足以滿足要求,從未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趨勢看,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村教育的發展,關鍵環節在於農用人才素質的提高。因為隻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研製出先進科學技術來發展持續農業,並且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還得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根據科學家的建議和廣大農民的要求,在發展持續農業戰略決策上,美國國會通過了“持續農業和教育法”,作為下個農業五年發展計劃,並授權美國農業部具體實施。采用立法手段並用法規形式實施農業五年發展計劃,這是美國一貫的“法治”做法,政府和農民雙方都得遵照執行,違法者通過法律會受到製裁。但是,此法不是強迫農場主實施,而是通過“合同方式”自覺自願執行。

此法的主線就是通過“人才”和“科技”實施美國持續農業的發展計劃。聯邦政府實施的這一法案,是針對全國性的重大問題提出來的;各州和縣政府,還可根據此法精神製定本州、本縣的持續農業發展法規和具體實施細則,以解決當地問題。

4.美國持續農業的政策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