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持續農業的發展(4)(3 / 3)

(3)再循環鏈接形式。主要可分兩類:一類是農產品在儲存或運輸過程中質量發生了變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費,可經過分類處理改變用途,既可減少農業通過最終產品向係統外輸出汙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質與能量來源。如變質水果和蔬菜類可轉化成肥料,次等糧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類是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將農產品加工成環保農業生產資料,如可降解地膜、營養缽、生物柴油等生物產品。

三、生態農業和農業的可持續性

農業的可持續性特征及關係: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包含多維目標特征。美國農學家CWStenholm(1989)認為農業的可持續性含義應包括農學的、環境的、社會的、經濟的及政策的多個方麵。FAO(1991)確定的SARD的三個基本目標是:積極增加糧食生產,確保食物安全;促進農村綜合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消除農村貧困狀況;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與界定現代常規農業和替代型農業不同,人們通常用一組目標來定義可持續農業,以反映它多維的可持續性特征。盡管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時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都共有以下四個方麵的目標特征:

1.生態可持續性。指農業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維護。其主要特征是:維護可再生資源的質量,維持和改善其生產能力,尤其要保護耕地資源;合理利用非再生資源,減少浪費和防止環境汙染;加強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提高防災抗災能力。現代常規農業缺乏生態可持續性而被認為難以長期持續發展。中國農業生態可持續性的關鍵是維護好耕地等自然資源,並與人工生態相結合,積極改善生產條件。

2.經濟可持續性。指在經濟上可以自我維持和自我發展。農業經營的經濟效益和可獲利狀況,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是否能夠維持和發展下去。農業作為一種產業,要求提高生產效率,生產在市場上具有良好競爭力的農產品。缺乏經濟可持續性的農業係統最終是不可持續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的完善和農戶的經濟主體地位的確立,經濟可持續性日益成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特征。

3.生產可持續性。指高產出水平的長期維持,著眼於未來生產率和產量。生產可持續性特征適應社會食物安全的要求。農、林、牧、漁各業的產出水平都應保持穩定發展。如果農產品總量下降,就是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在增長,農業也不是可持續發展的。

4.社會可持續性。指能滿足人類食、衣、住等基本需求和農村社會環境的良性發展。持續不斷地提供充足而優質的糧食等農產品,是可持續農業一個主要目標。農村社會環境改善主要包括人口數量的控製和素質不斷提高、社會公平不斷增加、資源利用逐漸良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和落後農村逐漸脫貧,等等。社會可持續性直接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可忽視。

農業可持續性四個目標特征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同目標特征之間具有複雜的相互關係。四個可持續性特征在某些意義上很難劃定明確的界線,例如,經濟包括生產,社會包括經濟,資源利用的收益及分配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四者之間相互區分,主要是出於認識上的方便。四方麵的可持續性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具有相關性。然而,這種相互作用並不具有必然性,特別是相互促進的實現需要一係列的條件。因此,僅強調某一可持續性目標特征,是難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

另外,四方麵可持續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是等齊的,其輕重緩急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發展水平之間常不相同。某一可持續性在不危及其他目標特征的前提下允許重點強調,堅持重點論和整體論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