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風險雖低,經濟效益也不高。這種低技術、低效益、低規模、低影響的傳統循環經濟遏製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隻有從農業小循環走向工、農、商、研結合,生產、消費、流通、還原融通的產業大循環,從小農經濟走向城鄉一體、腦體結合的網絡型和知識型經濟,從“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社會走向規模化、係統化和生態化的和諧社會,“三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中國農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是采用農業資源減量消耗、農產品多次利用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的閉合循環生產模式的工業型農業。它是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業廢棄物通過產業鏈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資源低投入低消耗,產品互為原料、多次使用,廢棄物再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的周而複始的循環經濟體係;是走向集中和聯合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完全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時代潮流,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是促進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的過程,是劃時代的“。所以,它的發展不單純是農業的延伸、效益的放大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緩解農業資源壓力,保護生態,清潔環境,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明確兩個基本思路:①要用循環經濟的運作規律來防治農業點源和麵源汙染。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的農藥及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等,造成農業係統中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立體交叉汙染。研究表明,我國每年因過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汙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係統富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時,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的形式排放到空氣中。②要以農業循環經濟引導傳統農業向工業型大農業發展,引導資源耗費型農業向資源循環利用型農業轉化。農業生產是人類有意識地幹預自然生產過程。將循環經濟理論引入農業領域來組織引導並協調農業生產,或者將農業作為一個工程,借鑒運用工程項目論證、立項、設計、施工和評估等辦法,通過對資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環利用來促使汙染或廢棄物減量化,達到生產和環境保護相容的理想狀態。
目前,我國諸多地區都已著手采取各種形式探索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僅以江蘇省為例,他們的具體做法是:
(1)減量化生產形式。其主要是通過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農用資料,或者用新型生產資料、技術來替代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以達到減少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數量,減少汙染排放的目的。比如江蘇省宜興市試點實施的“太湖農業麵源汙控製”綜合配套技術成效明顯,在通過滴灌施肥技術降低氮肥用量2/3的情況下,仍可提高作物產量30%,並且地下水硝態氮含量降低了60%。同時,通過改造農田排水係統,建設生態型溝渠,在溝渠裏種植魚草、空心菜、水芹等植物既可有效吸收農田排水中的氮、磷等影響水質的物質又可用於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
(2)再利用運作形式。其主要是指將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比如,在生態農業綜合開發中,畜牧業與種植業相結合,加上以沼氣發酵為主的能源生態工程、糞便生物氧化塘多級利用生態工程,可將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農戶提供清潔的生活能源和生產能源,向農田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有機廢棄物飼料化利用生態工程也是再利用運作模式的又一重要內容。
南京市高淳縣固城鎮通過“秸稈種菇模式”,將農作物秸稈用於栽培食用菌,把種菇栽培的下腳料還田重複利用,形成了“稻草——蘑菇培養基——菇渣肥田——水稻”的循環經濟生態模式。高淳縣陽江鎮通過“稻鴨萍共作”,水稻就不再需要施肥,不用除草,也不用灑農藥。這樣每畝稻田可以節約化肥和農藥費用100多元,養鴨又給農民增加一筆收入,而產出的有機大米每公斤價格高達6元。據估計,農民每畝增收至少1400元。作為南京市首家生態示範縣,高淳縣創出了一條“資源消耗做減法、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做加法、農民增收做乘法、汙染物排放做除法”的“富民方程式”,2005年,全縣預計循環經濟新增產值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