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類生物資源之一的微生物資源是至今尚未被人類充分開發利用的生物資源寶庫,微生物的生態轉化功能具有比資源價值本身更重要的作用,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2004年4月26日在北京第二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並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農業稱之為“白色農業”。
在廣大農村傳統的線性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各種廢棄物和汙染源的形成和產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充分開發和利用微生物資源,按照循環經濟的原理將農業生產由線性經濟轉變為反饋經濟及循環經濟,化廢棄物和汙染源為利、為寶。
目前,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在農村運用最典型的就是農村沼氣,即將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農畜產品加工剩餘物等農業有機廢棄物,通過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使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如沼氣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能源,沼液代替農藥,沼渣、沼肥代替化肥,生物能源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等,使農業有機廢棄物重新變成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重要資源。
(4)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方麵,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未根本轉變,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汙染嚴重。同時,存在法規、政策不完善,體製、機製不健全,相關技術開發滯後等狀況。從農業發展看,我國是一個農業資源短缺型國家,農業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仍然是製約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隨著中國經濟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發展,資源和環境兩大瓶頸日益凸顯,麵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並不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即使能源等資源的消耗隻翻一番,保障供給的難度也很大,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粗放型經濟”到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集約型經濟”再到本世紀的“循環型經濟”,將循環經濟從一種理念轉化為國家戰略和政策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探索與實踐的總結。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努力建設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正式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觀,提高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強調:“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05年10月,在《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2005年10月,國務院製定和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幹意見》。
盡管我國農業循環經濟剛剛起步,但農業循環經濟雛形在我國傳統農業、生態農業中就有所體現,我國已有幾千年悠久曆史的傳統農業就是一種典型的循環經濟。在傳統農業中,城鄉居民的糞便、汙水、垃圾、秸稈、綠肥和沼液都是農田寶貴的肥源,農家的畜禽、魚、桑、蠶、蚯蚓、沼氣和菜地、農田、魚塘、樹林、村落構成和諧的農村生態係統,輪作、間作、濕地淨化、生物降解等時空生態位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資源在低生產力水平和小的時空尺度上循環,以世界7%的耕地和水資源養活了1/4的世界人口並維持了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的經濟形態。但是,這種循環是封閉保守的,其社會基礎是封建體製,認識論基礎是順天承運,技術手段是小農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