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持續農業的發展(3)(1 / 3)

1.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采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來綜合整治農業環境,這一方法已成功地應用於治理華南和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華北黃淮海平原鹽堿地和西北沙漠化問題。廣東五華縣在治理花崗岩紅壤低丘的嚴重水土流失時,在坡麵開水平梯田,竹節溝攔截表麵徑流,在沙坳建攔沙壩截流水土,在坡頂和坡底開排洪溝。此外,還采用生物模擬自然頂極群落,實行喬、灌、草結合,建立多層次、多年生、多品種的複合群落。

2.農業資源保護與增值技術。生物養地技術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之一。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經堆製、漚製或經養菇、製沼氣之後回田作肥;實行養地作物和耗地作物的輪作、間作;采集野生綠肥、農產品加工副產品、河流沉積物等,增加有機肥投入。

3.小流域綜合利用技術。廣東曲江縣長壩實行的“山頂種樹,山腰種果,山坑養魚”的綜合利用模式。黃土高原不少地方實行的“青草蓋頂,林木封溝,果樹纏腰,米糧鋪底”的發展模式,都是小流域治理技術的綜合體現。

4.立體種養技術。立體種養技術是根據物種間對資源利用的互補性,利用生物間生態位的差異性,從而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不僅在大田作物之間開展多熟種植和間作套作,而且包括利用木本果樹、林木、熱帶作物、牧草,甚至食用菌。立體種養不可利用動物,如畜禽魚等,林地間種植藥材、稻田養魚、果園養菇、多層養魚等。

5.庭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農村庭院資源利用技術主要包括:種植花、果、菜、藥、樹的技術,養殖豬、雞、牛、羊、兔、鴿的技術,開展編織、五金、皮毛生產與加工等技術,通常在庭院經濟中還配置沼氣、大棚溫室、秸稈飼料、糧食儲備等。從而形成庭院立體配置、物質循環利用的綜合生產體係。

6.農業副產物再利用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利用畜禽糞便、作物秸稈進行食用菌生產;利用蔗渣、茶葉進行蚯蚓生產;雞糞、豬糞飼料化、秸稈氨化技術;利用農業有機物的沼氣製造技術等。

7.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廣東雷州半島海鷗農場的茶園,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園以來一直不施農藥,實行“一頭牛,二頭豬,三畝菜,六畝蔗”的種養結構,茶園重施畜肥,少施化肥,蔗葉覆蓋免耕,保護天敵,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持續農業與農業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的概念和內涵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其循環經濟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思潮興起的時代。20世紀70年代,循環經濟的思想隻是一種理念,當時人們關心的主要是對汙染物的無害化處理;20世紀80年代,人們認識到應采用資源化的方式處理廢棄物;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潮流的年代,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綠色消費、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等理念和技術的應用,逐步形成了以資源循環利用、避免廢物產生為特征的循環經濟戰略。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簡稱“3R”)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以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即運用生態學原理、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循環經濟”不僅是一種理念,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先進的經濟模式,更是一場深刻的環境革命和經濟革命的實現形式,是一門解決實際問題的全新學問,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汙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促使經濟活動由“資源——產品——汙染排放”單向單環式線性經濟向“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多向多環式與多向循環式相結合的反饋經濟發展,使得整個經濟係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隻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從而逐步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衝突。

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最重要的是實行三項原則:①減量化生產,要求盡量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和能源,從而在源頭上就預防和減少廢棄物、汙染物的產生。②資源再利用,要求盡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種方式利用資源和物品,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③資源再循環,要求通過對廢棄物的多次回收利用,盡可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實現廢棄物的多級資源化和資源的閉合式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