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生態農業發展曆程與績效
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逐步惡化的趨勢,我國一批生態經濟學家倡導提出發展生態農業的觀點,生態農業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發展曆程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1.村鎮試點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生態經濟學家在總結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子,並開展了大量理論研究和試點示範。這時的試點示範主要是村和鄉鎮一級,出現了一批適合於不同生態類型的建設樣板。
1984年5月,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強調,要認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積極推廣生態農業,防治農業環境汙染和破壞。1985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還專門做出:“關於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要“繼續搞好環境治理示範工程和生態農業試點”。1991年全國已有1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縣,3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鎮和500個左右的試點村、場。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把“推廣生態農業和植樹造林”作為一大對策提出,並要求“國家和地方要逐步增加對生態農業和植樹造林的投入”。李鵬同誌在199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生態農業,實行秸稈過腹還田,是一條成功的路子,在有條件的地區值得大力提倡”。
2.試點縣建設階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從單項的技術研究發展到多項技術的綜合配套,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工程技術模式,從戶、村級規模的試點探索,逐步擴大到生態農業鄉,發展到以縣為單位的生態農業建設。1993年,為了推動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由農業部等七部委局組成了“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領導小組”,並於同年12月,召開了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在廣泛試點的基礎上,重點部署51個縣,把開展縣域生態農業建設作為生態農業建設典型進行試點縣建設,這次會議標誌著我國生態農業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重點開展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①從縣域或區域整體製定發展規劃,以發展大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的原則,全麵規劃、調整和優化大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提高綜合生產能力。②防治環境汙染,重視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一方麵防治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對農業環境的汙染;另一方麵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開展生態工程建設,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最終目的是建設適應農業高產、優質、高效要求的生態環境。③注重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並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工程技術。④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力開展農村能源建設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現農業生態係統物質、能量的良性循環和多層次利用,減少對外部投入的依賴。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生態農業是解決農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模式。
3.穩定發展階段。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95年,中國共產黨《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並強調:“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村生態環境”。1997年8月,國務院在陝北召開了“全國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現場經驗交流會”,號召大抓植樹造林,建設生態農業。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領導同誌對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做出了重要批示,並提出農業發展要走培育資源、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路子。從此,我國將生態農業建設納入了國家生態建設規劃之中,更加緊密地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和扶貧攻堅工作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結合起來。生態農業建設進入了大規模發展階段。
溫家寶同誌在2000年年底指出,“21世紀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曆史階段,現代化的農業應該是高效的生態農業”。2001年初,溫家寶同誌在農業部會同其他六部委局上報國務院的《關於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情況的報告》批示指出,“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開展五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支持保障體係。要認真總結經驗,加強組織領導,依靠科技創新,把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把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2000年4月,國家八部委局在全國啟動了第二批50個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