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由生態農業戶、生態農業村直到生態農業縣,乃至生態農業地區(市)。經過20多年發展,我國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縣已達到300多個,其中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示範縣102個,省級縣200多個,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農業建設在全國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生態農業建設已經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組織管理體係。由農業部牽頭,成立了由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科委、林業部、水利部和環保局七個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生態農業建設的日常管理和指導工作。各省和相關縣市也為此成立了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並依托農業環境保護站負責日常管理和指導工作。各省還頒布了一係列有關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製定了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為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目前,全國已有22個省、區、市出台了《農業環境保護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生態農業建設的職責和任務。同時,還建立了一套生態農業建設專家支持係統,在國家級地區成立了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專家組;在省、縣級地區相應建立了生態農業建設專家組或技術指導單位。各地還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環境保護機構為主的國家級、省級、縣級生態農業建設技術服務和監測網絡,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在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前的1990~1993年期間,扣除物價因素,其國民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和農民純收入平均年增長分別低於全國同期水平32、11、14個百分點,而實施生態農業的1994~1997年期間,平均年增長分別比前三年平均增長速度高47、45和33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個百分點。同時,試點縣資源優勢得到較好的發揮,農林牧漁結構趨於合理,脫貧致富步伐加快。生態農業建設促進了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經過五年建設,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製,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達到605%;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7個百分點;秸稈還田率達到49%;省柴節煤灶推廣率達到72%,節省了能源,保護了植被;廢氣淨化率達到734%;廢水淨化率達到574%;固體廢棄物利用率達到319%等。這些指標既比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前有較大幅度提高,又大大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生態農業建設推動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發展,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全國已有18個省、區、市出台了《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麵積達到93萬公頃,產量達15億公斤。
多年的探索實踐表明,生態農業是解決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實現了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效益的統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中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和技術體係
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實踐創造出許多生態合理、經濟可行、適合我國不同地區類型和不同經濟技術水平的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體係。其中典型的有:農、林、副複合係統建設模式,農牧綜合經營模式,南方稻田動植物共生模式,農林間作或混林農業模式,種養加係列產品生產開發模式,多種多收的時間結構化模式,農業多種群立體種植、多層高效的空間結構優化模式,種養加結合的大循環模式,生物能多層次循環再生模式,庭院立體經營模式,多樣性、有序性增加抗災能力模式,人工林複合經營模式,多係統、多種群結合提高整體效應的模式。由於生態農業應用推廣區域的差異以及推廣單位類型的複雜性,由此也形成了不同層次的生態農業發展類型和具體發展模式,歸納起來可分為六種生態農業模式:
1.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的立體農業生態模式。立體農業是指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興利避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把不同生物種群組合起來,多物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級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種養的農業經營模式。
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種養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係統原理進行的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係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係,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采用物質和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藥,避免重金屬汙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係統。依靠農學上的精湛技術,通過高技術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途徑,使農業結構處於最優化狀態,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揮係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