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中國持續農業的發展(2)(3 / 3)

2.生物物質、能量多層次多途徑利用的食物鏈型生態模式。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係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係統。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一個生態係統中往往同時並存著多種生物,它們通過一條條食物鏈密切地聯係在一起。按照食物鏈的構成和維係規律,合理組織生產,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資源潛力,節省資源且減少環境汙染。如糧——豬——沼——魚模式等,在這個循環中,廢棄物被合理利用,可減少環境汙染。食物鏈結構型模擬生態係統中的食物鏈結構,在農業生態係統中實行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與多級利用,係統中一個生產環節中的產出(或廢棄物)即是另一個係統的投入。使得係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地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食物鏈模式設計可采用“依源設模,以模定環,以環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過鏈環的銜接,使係統內的能流、物流、價值流和信息流暢通,從而提高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

3.保護性耕作與秸稈還田生態模式。根據生態學原理,隻要有非生態成分、生產者和分解者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組成一個生態係統。據此,免耕法或其他秸稈還田方式,即可構成一個單獨的生態模式。秸稈還田既可以減少環境汙染,還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減輕對化肥的依賴。如北京南郊農場自1986年以來堅持不“燒荒”,推行“夏玉米免耕覆蓋精播”,秸稈全部還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在不增加化肥投入的同時,小麥、玉米均獲得了豐收。

4.生態恢複與治理工程模式。主要根據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原理,特別要利用綠色植被保持水土、淨化空氣、淨化水質的功能,恢複或治理生態環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工程、鹽堿地治理工程等。其中一個主要觀點是,要使大麵積的生態環境得以恢複或保護,必須先建立一小塊高效的生態“綠洲”,這個“綠洲”能夠解決當地人民的吃飯、花錢和能源問題。隻有這樣人類才可能不再去破壞大麵積的、脆弱的生態環境。在一定條件下,自然植被可以通過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5.農村能源生態模式。在能源短缺的地方,農民為了取暖、做飯,不僅焚燒作物秸稈和騾馬糞,甚至還要砍樹木、鏟草根,生態係統處於極度惡化的狀態。幫助農民解決能源問題,就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重點。以此為突破口,常常能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目前,全國行之有效的典型模式多是以沼氣發酵為紐帶把養殖業和種植業聯係起來的生態模式。沼氣作能源,沼液、沼渣作肥料,使生態係統走上了良性循環。

6.城鄉互作生態模式。城市在經濟上作為產品的消費地,在生態上作為有機物質的輸入地。經過城市人口消費轉化,產生了很多廢棄物(有機垃圾、生活汙水等),這些廢棄物經過微生物處理後,應該作為肥料還原給農業。如果這樣做,既解決了城市的汙染問題,又能促進物質循環,把從農村帶走的物質,再還給農村。處理過的生活汙水經過植物吸收和土壤滲透,變得更加清潔後,回歸大自然的水體中。這樣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我國生態農業強調發展生態技術,把傳統農業技術精華與現代農業科技組裝配套,形成以下技術構成的具有係統綜合性特征的生態農業技術體係:生物共生共惠及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營養生態位技術;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業生產自淨與增殖技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小流域綜合利用開發技術;物質與能量的良性循環與再生技術;立體種養與庭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資源多層分級綜合利用與開發再生能源的生態工程技術;多能互補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農業副產物循環再利用技術和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技術等。

駱世明把中國多樣的生態農業技術體係進行了歸納: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農業資源保護與增值技術、小流域綜合利用技術、立體種養技術、庭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再生能源利用技術、農業副產品再利用技術、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