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持續農業的發展(1)(1 / 3)

中國持續農業發展

的背景和原因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可持續農業(SustainableAgriculture)作為一種新的農業思潮在全球迅速傳播,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國農業的曆史悠久,有著優良的傳統經驗。1978年以來,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進入80年代後,中國開創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生態農業,現正探索現代可持續農業之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與實施,有不少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深入思考的問題。以下內容擬對可持續農業的緣由和特征以及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若幹問題作一些理論上的論述。

一、可持續農業思想確立的背景

可持續發展是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而又麵臨諸如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危機的雙重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發展思想,可持續農業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農業領域的體現。可持續農業思想確立的背景:

1.世界農業蓬勃發展,顯現農產品“相對過剩”態勢。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到六七十年代基本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6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借助於“綠色革命”的技術措施,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改造過程。世界農業的總態勢已由“短缺農業”轉為“相對過剩”,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農產品過剩。可持續農業思潮源於西方發達國家,與這些國家由於農業發達而相對看輕農業的增產目標及轉向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活質量改善不無關係。

2.世界農業發展麵臨人口、資源、環境等多種危機。①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導致對農業產出越來越多的需求,人口增長最快的多數是貧困的發展中國家。②自然資源日益短缺,表現為可再生資源嚴重退化和非再生資源過度消耗。③環境汙染日趨嚴重,工業生產大量排放“三廢”,農業生產不合理地利用化學製品,造成農業環境和食品汙染。④發達國家的農業財政負擔越來越重,高投入農業的生產成本愈來愈高。⑤發展中國家日益增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缺乏就業機會,落後農村難以脫貧致富。發展可持續農業有利於解決上述難題。可持續農業思想的確立:從“自然生態論”到“環境與發展統一論”。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人類解決一向被認為是“兩難”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新的思維範式。人類自然(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由來已久,但時至本世紀中葉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的生態環境意識方才覺醒。

二、持續農業思想成立的原因

1.農業環境汙染日趨嚴重。全國遭受“三廢汙染”的農田麵積已達15億畝,每年因此損失糧食達120億公斤;全國有25億萬公裏的河流水質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其中2800多公裏河段魚蝦基本絕跡;各海區水質惡化,每年因突發汙染事故導致魚、蝦、貝類死亡,造成經濟損失達幾億元。太湖的富營養化問題與農業生產本身造成的水源汙染有關,同時與鄉鎮企業的發展有關。

2.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表現為: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居高不下,沙漠化麵積不斷擴大。全國的水土流失麵積已達367萬平方公裏,其中水蝕169萬平方公裏,風蝕198萬平方公裏,158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處在沙漠化的邊緣,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麵積達2340萬畝,大於治理麵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造成自然抗災害能力減弱,旱澇自然災害頻繁發生,20世紀80年代同50年代相比,平均每年受災麵積增加681%。

3.資源短缺、質量退化。中國農業資源總量雖然排在世界前列,但由於人口多,主要農業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耕地、草地、林地和水資源僅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33%和25%。一方麵存在著資源短缺、過度開發利用的現象;另一方麵還存在著資源利用不合理和資源浪費及資源破壞問題。全國本來人均占有耕地很少,但由於城鎮建設和工礦、交通的發展大量占用耕地,使耕地麵積每年以700萬~800萬畝的速度繼續減少,特別是開發區建設的興起,使占用耕地的勢頭猛增。

全國現有60億畝草原和草山草坡,長期以來,由於過度放牧和開墾等不合理利用,導致大量草原不斷向沙化、退化和鹽堿化發展。已有13億畝草原嚴重退化、沙化,平均產草量下降30%~50%,在農牧交錯區沙漠化問題最為嚴重。全國水資源不足,由於淡水資源與耕地資源分布匹配不佳,更加劇了灌溉水資源缺乏的矛盾。全國灌溉耕地麵積約占耕地總麵積的50%,在灌溉麵積中,有大約1億畝耕地因水資源缺乏而不能進行灌溉。由於過度開采地下水,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地麵沉降,海水倒灌。

4.人口增加對農業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中國人口控製很有成效,但由於基數大,使人口增加過快的局麵仍未改變。人口增加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負擔,其中首先對農業造成巨大的壓力。特別是貧困地區和邊緣山區,極易形成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