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持續農業的發展(3)(2 / 3)

二、農業循環經濟概念和內涵

農業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學基本原理,重建農業生產體係,克服化石農業的反環境性質,使農業生產係統和諧地融入自然生態係統,實現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係統的和諧共生和永續發展。所以,循環型農業被認為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從現代主流農業向循環型農業的轉型,不僅意味著農業經濟形態的轉變,更意味著一場深刻農業革命,涉及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農業生產技術轉型、食品安全、國民健康、城鄉關係、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多方麵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技術、經濟、社會與自然的複合問題。

1.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前提。農業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農業經濟。農業所具有的直接依托自然生態係統進行生產,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先天條件”,使農業經濟係統更易於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發展的自然基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通過生態建設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如何從技術、製度、管理等方麵避免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消除農業點源、麵源汙染、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以農業技術轉型為核心,需要建立相應的政策推動機製。化石農業之所以具有明顯的反環境性質,就在於其生產技術與管理體係本身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是發展反哺農業,而是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基礎上發展新型的高生態效益、高經濟效益和高社會效益的新型農業。從化石農業向循環型農業的轉型,需要建立能夠適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與管理體係,這是實現農業生產模式轉型的核心。在國家層麵上,應該建立政策引導與激勵機製,促進農業技術轉型和推廣,促進包括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立體農業、節水農業等生產技術的發展、整合與提高。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個綜合的經濟、社會、自然問題,需要係統的把握和整體的規劃。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原則,Reduce、ReuseandRecycle)既是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其區別於其他經濟模式的顯著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發展循環經濟會逐漸穩定社會經濟係統中物質的存量、減少物質的流量,相應壓縮物質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生產規模,減少就業需求。大量的人口要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將成為最主要的產業和最大的就業渠道。而中國擁有70%的農業人口,農村教育質量與農業人口素質相對較低,這種實際情況能否適應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需要?

農業循環經濟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為依托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需要相當數量高素質的、適應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人力資源。所以,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個涉及農村人口、教育、文化、管理等多方麵的綜合問題。必須建立適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需要的人口控製、文化教育、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政策與製度體係。相應體係的建立,不僅可以有力地推動經濟與社會的順利轉型,而且也可以降低經濟與社會轉型成本和提高轉型的時效。這不僅有利於農業循環經濟體係的建立,同樣有利於整個經濟、社會循環體係的建設。

(1)減量化原則的農業應用。“九節一減”。“九節一減”即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節煤)、節糧、減人(減少農業生產勞力)。

節地:一是在修建民居、小集鎮、城市、道路、建廠、基礎設施方麵都要注意節約用地、集約用地;二是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節地,如選育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品種提高農作物單產水平,推行間套立體栽培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