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持續農業的發展(3)(3 / 3)

節水: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先進實用節水技術,調整農作物結構,通過工程措施、農藝措施節約水資源。

節種:依靠科學技術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科學用種、合理用種,如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拋秧技術和農作物營養土(缽)育苗小苗移栽等先進技術節種。

節肥:在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生物肥、有機肥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化肥對土壤和環境的影響。

節藥:減量使用化學農藥,嚴禁生產與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過量用藥,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及其配套技術,大力發展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重點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治,采用各種科學的方法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節電:大力推廣各種先進的節電技術、設備、產品、工藝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節約廣大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用電。

節油: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燃油利用效率,減少農業機械、農用運輸設備對柴油、汽油的耗用。

節柴(節煤):堅持推廣先進實用的省柴灶和用農作物秸稈、稻殼、木屑、竹屑廢料加工的清潔碳。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節煤技術,既可降低消耗,又可減輕對環境的汙染。

節糧:節約糧食就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利用效率就是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通過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提高糧食利用效率節糧。

減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增加農民收入。

(2)再利用原則的農業應用。做強做精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是連接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橋梁,是解決現階段農產品供過於求、農業增產不增收局麵的關鍵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迫切需要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和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利用能力,推進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再利用原則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各類農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後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係列開發、反複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農產品加工業在其加工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絕大多數屬於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開發技術容易掌握,要充分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這是構建循環型生態農業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也是循環型生態農業區別於傳統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標誌。

(3)資源化原則的農業應用。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循環型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及其生態經濟學。從生態學角度分析,自然界生態係統中包含一個循環原則,兩條食物鏈,三大生物資源。

一個循環原則就是自然界中的各類生物依據生產功能——利用功能——轉化功能之間的關係,生生不息,無限循環。

兩條食物鏈即放牧食物鏈和腐屑“腐屑”(或稱碎屑),在此指工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在經濟學意義上稱為傳統農業生產過程的非經濟產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腐屑”這個術語意指死亡有機體分解過程中的全部有機物質顆粒,對於農業生產係統來講,也擴大至所有農業生產物的死亡有機廢棄物資源。腐屑資源非常豐富,例如,農作物秸稈、鋸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甜菜渣、沼氣渣、造紙廠廢漿渣、棉紡工業廢短絨、各種釀造工業的下腳料、畜禽糞尿和褥草、屠宰場內肉類加工廠的廢物、水產業的廢物以及不同品種的食用菌栽培後的廢棄基質等。食物鏈。放牧食物鏈,又稱之為生食食物鏈,即綠色植物——食草動物(即以活的植物為食的動物)——食肉動物(即以動物為食),這條食物鏈是人們獲取蛋白質的傳統途徑;腐屑食物鏈,即死的有機物——微生物——攝食腐屑生物及它們的捕食者。

三大生物資源即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動、植物資源的部分種類已被人類開發轉化為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中心內容的傳統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