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帝敕封天慶寺皇庵文
伏以慈悲教義,願佛主化世之微言。菩薩心腸,正觀音救人之本性。其教雖產生於天竺,而其靈異則已普及夫中華。救苦救難,人民早沐其恩膏。化世化民政治多資其輔助。世運原平無爭無奪。必須佛教之化解民心。家庭和順,講忠講孝,亦以神道之能轉移民性。夫天慶寺者,本梁代遺臣李如實之隱此開啟著有一辭歌以傳世。明末又得李皇妃之在此修行,頒來敕賜碑以闡揚。茲又得我朝翰苑文人棄官歸隱法名深持,與佛結不解之因緣。為寺做輝煌之建樹。現已厥功告成,殊堪嘉許。見其巍巍廟宇,神佛有所依歸,坦坦井?人力非所能至。其神異亦有勝於天台靈隱之奇。且常有佛光普照,民登不夜之天。聖惠宏開,人樂康平之福。今特封爾寺廟為四大皇庵之首,命爾深持為四大皇庵之總領。並賜鎮山印一枚及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各百二十卷。又賜所在地民間應納丁糧一石。希即辦好梵淨山一切佛事,弘揚佛國普度功行,發揮道場慈悲教義以挽社會頹風。而登斯民於衽席之上。
欽哉
敕命
大清康熙十二年歲次癸醜十月十五日頒發
以上《天慶寺賜敕文》說明梁代李如實在梵淨山隱居並著有辭歌流傳於世,明末李皇妃曾在此修行,因此,天慶寺受到明神宗敕賜得以更好弘揚佛法。清初翰林院官員棄官歸隱,取法名深持,他重修
並擴建天慶寺,為梵淨山佛教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看到寺廟建築巍峨宏偉,必為神佛所造,人所不能及且其神異勝過天台、靈隱的奇妙,並有佛光普照。故賜封天慶寺為四大皇庵之首,命深持為四大皇庵之總領。康熙帝賜鎮山印一枚及佛經,希望深持帶領四大皇庵辦好梵淨山的佛教事務,弘揚佛法,發揮佛教道場以慈悲教義挽救社會的頹廢之風。文中提到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賜封天慶寺鎮山印,據印江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周延豐介紹:新近在天慶寺周邊發現的幾張票據也確實證明鎮山印的存在,並且據傳這枚皇印在印江縣木黃及鬆桃縣烏羅一帶出現。印江縣民宗局及文管所正在準備發布告征集梵淨山佛教文物。《賜敕文》和天慶寺票據有力地證明:明末清初,梵淨山佛教發展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得到中央政府及高層承認,並第二次賜封,梵淨山佛教發展進入全盛時期。
此外,梵淨山金頂有明萬曆四十六年《賜敕碑》,可與清康熙《天慶寺賜敕文》相印證。《賜敕碑》載:“而不知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嶽之宗也!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知道此黔中勝景,還有古佛道場梵淨山,則又是天下眾名嶽之宗。舊時傳說由彌勒、釋迦而為佛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一座山分成兩個山峰。《敕賜碑》是目前發現的較早的梵淨山的文物,內容豐富文筆流暢,是梵淨山作為佛教名山的不可多得的明證。以上《賜敕碑》和《天慶寺賜敕文》是梵淨山明清兩代的官方敕令,為梵淨山彌勒道場的形成提供了最權威的文物證據。
三、鬆桃天馬寺[明洪武六年(1373)]
天馬寺,曾名永興寺、永興堂,該寺位於鬆桃縣烏羅鎮雙風嶺山下。明洪武六年僧毀墨始建,明萬曆四十三年重修。天馬寺在梵淨山是規模最大的寺院之一,興盛之時,該寺曾擁有廣大廟產:大四合院六個、大小房屋一百四十多間、大小菩薩塑像數百尊、田產一千六百多挑、林地六千多畝。1949年後被毀,現存國營天馬寺農場即原天馬寺的寺廟財產。
提到天馬寺就必須要提到天馬寺的所在地烏羅。烏羅在曆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據《四庫全書?史部?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記載:烏羅長官司,元烏羅龍千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初更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二月置烏羅府,領朗西(溪)蠻夷長官司,烏羅、荅(答)意、治古、平頭著可四長官司治於此。正統三年五月府廢來屬。《四庫全書?史部?大清一統誌》記載:烏羅長官司,在府城西二百裏,元置烏羅龍千等處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初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置烏羅府。正統三年廢府仍為長官司屬銅仁府,本朝改屬銅仁縣。正長官楊姓,副長官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