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農業集約化發達地區都麵臨著資源緊缺、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壓力,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麵臨嚴峻挑戰。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如何
建國以來,我國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為改善生態環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並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遊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一係列林業生態工程,開展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草原和生態農業建設,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50多年來,全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67萬平方公裏,修梯田、建壩地、治沙造田1067萬公頃,人工造林保存麵積3425萬公頃,飛播造林2533萬公頃,封山育林340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392%(按鬱閉度大於03計算,如按國際通行的鬱閉度大於02計算,相當於1525%)。建成50個生態農業示範縣和2000多個生態農業示範點,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地保留麵積1482萬公頃。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麵作出的各種努力正在並將繼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製住,主要表現在:
1.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麵積367萬平方公裏,約占國土麵積的38%。近年來,很多地區水土流失麵積、侵蝕強度、危害程度呈加劇的趨勢,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麵積1萬平方公裏。
2.荒漠化土地麵積不斷擴大。全國荒漠化土地麵積已達262萬平方公裏,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展。
3.大麵積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壞,大大降低其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淨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毀林開墾、陡坡種植、圍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4.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以下簡稱“三化”)麵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麵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麵積的1/3,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區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開墾草原,加劇土地的荒漠化。
5.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我國已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給我國經濟和社會帶來極大危害,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劇貧困程度。目前,全國農村貧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是當地群眾貧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我國人多地少,土地後備資源匱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將嚴重影響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由於降雨量減少和水土流失等原因,黃河河道淤積越來越嚴重,加之超量用水,斷流時間越來越長,長此下去,黃河有可能成為間歇性河流;由於不合理開發,長江流域植被減少,土壤流失,崩塌、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發生,泥沙量逐年增加,威脅中下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國每年因幹旱、洪澇等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呈大幅度增長之勢。
我國農業發展麵臨的生態環境危機是什麼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農業開始進入常規現代化的階段,顯著標誌是高產作物品種的大批育成、種植業的化肥施用量迅速增長,並保證了過去30年間相對於人口增長(16%)較高的糧食增長速度(34%)。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麵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
在占國土麵積2/3以上的山區、農牧、農林等生態脆弱地區,普遍存在著嚴重的生態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已達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8%,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沙化麵積年均擴大2460平方公裏,治理速度趕不上擴展速度,多數地方仍是沙進人退;全國草原麵積約3億公頃,占國土麵積的318%,但由於草地盲目開墾、草原超載濫牧以及其他人為的破壞,全國可利用草原90%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牧區飼草料灌溉麵積僅占可利用草原麵積的04%,與20世紀80年代初相比,天然草原載畜能力下降了約30%,而載畜量卻增加了46%;由於生態破壞加劇,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近幾十年來我國農業災害趨於頻繁,20世紀90年代成災麵積已相當於50年代的273%。與此同時,生態破壞也加劇了生態脆弱區的貧困,全國90%以上的貧困人口都生活在這類地區,由於水土流失的加劇以及坡耕地的不斷開采,不少地區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中,群眾的貧困程度加深,脫貧的難度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