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遏製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之後,大約用20年的時間,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這一時期的主要奮鬥目標是:全國60%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黃河長江上中遊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麵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麵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麵積占國土麵積達到12%;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得到普遍運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力爭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複。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3.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鬥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係統。主要奮鬥目標是: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26%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麵恢複。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總體布局怎樣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大,生態係統類型多樣。東部地區,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雨熱同季,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西部地區,降雨稀少,幹旱高寒,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生態環境惡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壞,極難恢複。中部地區,處於東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複雜,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由於資源過度利用,自然生產力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問題最為嚴重,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區域。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共劃分為8個類型區域。
1.黃河上中遊地區。本區域包括晉、陝、蒙、甘、寧、青、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最為嚴峻的是黃土高原地區,總麵積約64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黃土覆蓋地區,氣候幹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土流失麵積約占總麵積的70%,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土地和光熱資源豐富,但水資源缺乏,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廣種薄收,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生活困難,貧困人口量多麵廣。加快這一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可以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改善生存和發展環境,而且對治理黃河至關重要。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以縣為基本單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等基本農田為突破口,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盡可能做到泥不出溝。陡坡地退耕還草還林,實行草、灌木、喬木結合,恢複和增加植被。在對黃河危害最大的砒砂岩地區大力營造沙棘水土保持林,減少粗沙流失危害。大力發展雨水集流節水灌溉,推廣普及旱作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穩定解決溫飽問題。積極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2.長江上中遊地區。本區域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贛、青、甘、陝、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區,總麵積170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55萬平方公裏。該區域山多、山高、平壩少,生態環境複雜多樣,水資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長期以來,上遊地區由於受不合理的耕作、草地過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等影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土層日趨瘠薄;滇、黔等石質山區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大,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不少地區因土地“石化”而貧困,甚至喪失基本生存條件。中遊地區因毀林毀草開墾種地,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江河湖庫泥沙淤積,加上不合理的圍湖造田,加劇洪澇災害的發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改造坡耕地為中心,開展小流域和山係綜合治理,恢複和擴大林草植被,控製水土流失。保護天然林資源,支持重點林區調整結構,停止天然林砍伐,林業工人轉向營林管護。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人工草地。有計劃、有步驟地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果)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草地資源、農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禁止濫墾亂伐和過度利用,堅決控製人為的水土流失。
3.“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本區域包括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大部幹旱地區。這一地區風沙麵積大,多為沙漠和戈壁,適宜治理的荒漠化麵積為31萬平方公裏。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幹旱多風,植被稀少,草地“三化”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農村燃料、飼料、肥料、木料缺乏,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邊緣地區,采取綜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區林草植被,控製荒漠化擴大趨勢。以“三北”風沙線為主幹,以大中城市、廠礦、工程項目周圍為重點,因地製宜興修各種水利設施,推廣旱作節水技術,禁止毀林毀草開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農田保護網、改良風沙農田、改造沙漠灘地、人工墊土、綠肥改土、普及節能技術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等各種有效措施,減輕風沙危害。因地製宜,積極發展沙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