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南方丘陵紅壤區。本區域包括閩、贛、桂、粵、瓊、湘、鄂、皖、蘇、浙、滬的全部或部分地區,總麵積約120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約34萬平方公裏。土壤類型中紅壤占一半以上,廣泛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崗地,以湘贛紅壤盆地最為典型。由於森林過度砍伐,毀林毀草開墾,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泥沙下泄淤積江河湖庫,影響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區域內的沿海地區處於海陸交替、氣候突變地帶,極易遭受台風、海嘯、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危害。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並舉,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複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山丘頂部通過封育治理或人工種植,發展水源涵養林、用材林和經濟林,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土壤侵蝕。坡耕地實現梯田化,配置坡麵截水溝、蓄水溝等小型排蓄工程。發展經濟林果和人工草地,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沿海地區大力造林綠化,建設農田林網,減輕台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5.北方土石山區。本區域包括京、津、冀、魯、豫、晉的部分地區及蘇、皖的淮北地區,總麵積約44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約21萬平方公裏。部分地區山高坡陡,土層淺薄,水源涵養能力低,暴雨後經常出現突發性山洪,衝毀村莊道路,埋壓農田,淤塞河道;黃泛區風沙土較多,極易受風蝕、水蝕危害;東部濱海地帶土壤鹽堿化、沙化明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加快石質山地造林綠化步伐,積極開展緩坡整修梯田,建設基本農田,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多林種配置開發荒山荒坡,合理利用溝灘造田。陡坡地退耕造林種草,支毛溝修建攔沙壩等,積極發展經濟林果和多種經營。

6.東北黑土漫崗區。本區域包括黑、吉、遼大部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總麵積近100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約42萬平方公裏。這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木材生產基地。區內天然林與濕地資源分布集中,土地以黑土、黑鈣土、暗草甸土為主,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由於地麵坡度緩而長,表土疏鬆,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損壞耕地,降低地力;加之本區森林資源嚴重過伐,濕地遭到破壞,幹旱、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對農業的穩產高產造成危害,甚至對一些重工業基地和城市安全構成威脅。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停止天然林砍伐。保護天然草地和濕地資源。完善三江平原和鬆遼平原農田林網。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減少緩坡麵和耕地衝刷。改進耕作技術,提高農產品單位麵積產量。

7.青藏高原凍融區。本區域麵積約176萬平方公裏,其中水力、風力侵蝕麵積22萬平方公裏,凍融侵蝕麵積104萬平方公裏。該區域絕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土壤侵蝕以凍融侵蝕為主。人口稀少,牧場廣闊,東部及東南部有大片林區,自然生態係統保存較為完整,但天然植被一旦破壞將難以恢複。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係統為主,加強天然草場、長江黃河源頭水源涵養林和原始森林的保護,防止不合理開發。

8.草原區。我國草原分布廣闊,總麵積約4億公頃,占國土麵積40%以上,主要分布在蒙、新、青、川、甘、藏等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長期以來,受人口增長、氣候幹旱和鼠蟲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超載放牧和濫墾亂挖,使江河水係源頭和上中遊地區的草地“三化”加劇,有些地方已無草可用、無牧可放。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大力開展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種),配套建設水利設施和草地防護林網,加強草原鼠蟲災防治,提高草場的載畜能力。禁止草原開荒種地。實行圍欄、封育和輪牧,建設“草庫侖”,搞好草畜產品加工配套。

生態農業建設麵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是什麼

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當前和今後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以產業化為龍頭,確保農產品環境質量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是當前生態農業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由於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了農產品汙染加劇,農產品競爭力下降。據對部分地方蔬菜、水果檢測發現,不同程度存在著農藥和重金屬汙染超標,少數地區超標現象還比較嚴重。目前,環境汙染影響著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貿易已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以產業化為龍頭,以環境質量安全全程控製和標準化為手段,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終農產品的環境安全質量檢測,從產前、產中和產後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質量控製,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無公害農產品,進一步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是生態農業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