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1.立足於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2.著眼於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3.解決農產品汙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區域布局是什麼

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範縣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麵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1.高集約化程度地區生態農業建設。重點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太湖、三峽庫區、滇池等重點區域,主要是在防治城市和工業汙染的同時,控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麵源汙染,防止農業環境汙染和農產品汙染。通過實施農業麵源汙染防治工程,推廣化肥、農藥合理使用技術,進行生態功能強化和環境汙染預警控製。

2.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農業建設。重點在農牧交錯帶、黃河中上遊與黃土高原區、長江中上遊地區、“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南方諸河流域綜合治理區、淮河和海河流域土石山區,主要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利用資源環境優勢發展無公害農產品。該區域生態農業建設重點是根據資源環境等特點調整大農業的結構,應用生物工程等綜合措施改善和恢複生態功能,維護農業的生物多樣性,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無公害農畜產品,形成生態農業主導產業。

3.糧食主產區生態農業建設。該區域主要包括黃淮海平原區、東北平原區、長江中下遊農業區和生態脆弱區以外的其他農業主產區。主要目標是防止農產品汙染,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出口創彙型農業,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主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麵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建立起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生態型技術保障體係。今後生態農業的發展一方麵要針對已經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加以重點整治,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對常規的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土導產業加以生態改造,同時建立不同產業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利用體係,農牧結合、農林結合,逐步實現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理想模式。

生態農業建設的關鍵措施是什麼

1.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製。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製度和有效發展機製,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麵工作:①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製,建立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係和監督機製。②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製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③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製,調動社會各方麵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④加強法製體係建設,製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係。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麵,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係和產品標準體係,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3.全麵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製定政策吸引企業和農民投身於生態農業的產業化開發。鼓勵采取“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和“訂單農業”等多種經營方式,發展生態農業。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科研單位等進入生態農業建設和無公害食品加工銷售領域,與生態農業建設基地和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關係。采取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麵的優惠政策,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使生態農業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