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生態農業示範建設典型(3)(2 / 2)

3.以標準化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監督服務體係日趨完善。建立了抽檢和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完善了重大動、植物疫病應急防控機製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農業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先後獲得“國家林業標準化示範縣”和“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園區”等稱號。

4.以城鄉協調發展為格局的農村生態體係初步顯現。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竹製品和轉椅兩大支柱產業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分別達30%和40%,發展以“中國大竹海”、“竹博園”、“中南百草園”等以農業觀光為特色的生態旅遊,旅遊收入達5億元。城市化建設進程加速,城市化水平從5年前的296%提高到395%。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建成生態示範村173個,受益人口25萬。2002年,該縣被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稱號。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15億元、財政總收入701億元、農業總產值1366億元,分別比1999年增收了1684億元、529億元和59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02元,比1999年增1646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5年均翻了一番多。據全國縣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的評價,安吉在全國的排名從第一屆(2000年)的234名上升到第三屆(2002年)的178名,縣域經濟國際化程度排名居全省第19名。

興安積極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圍繞“農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的建設方向,近幾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做到既整體推進又突出重點,努力推動全縣生態農業向高層次發展。

興安縣是全國聞名的毛竹、銀杏基地縣,2000年,該縣被列為全國第二批50個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之一。為解決地力衰竭、水土流失、耕地減少、汙染加重問題,該縣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實施生態農業建設試點工作,進行了無公害葡萄生產示範基地、沼氣池綜合利用試驗示範、生態農業模式推廣、生態農業小康示範村建設、農業生態旅遊發展等項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近年來,該縣又規劃了生態農業建設的“三大生態經濟功能區”,將各鄉鎮分區劃片,統一規劃,突出特色,因地製宜開展林、果、菜種植。

通過示範帶動,全縣無公害葡萄栽培麵積不斷擴大,溶江鎮2萬多畝葡萄去年注冊“漓江”牌商標,正式申辦無公害葡萄標誌。利用農業廢棄物生物漚製有機肥試驗示範也取得成果,試驗示範麵積超3000畝。葡萄、優質水稻、蔬菜、柑橘、獼猴桃等作物使用生物有機肥後,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產量增加、品質提高。種養方麵,該縣近來推廣了“豬—沼—果(冬菜)—燈—魚”、“稻—魚—燈”兩種生態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縣在黃茅壩、大凸、月光洞、蓮塘等地建立了一批生態農業小康示範村。

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是興安縣發展生態農業的主攻方向。該縣堅持每年重點扶持一二個龍頭企業,使之成為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橋梁。經過幾年的培育、發展,全縣已湧現出一批以糧食、葡萄、白果、毛竹、柑橘、生豬、木材等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與此同時,該縣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旅遊,重點建設縣農科所高科技生態示範園和大凸、黃茅壩、上下月光洞、黃茅嶺等生態旅遊新村、幫助農民增收。

生態農業為小葉苦丁茶之鄉發展提速

餘慶地處貴州省遵義南端,是全國小葉苦丁茶生產基地。作為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餘慶確立了未來發展目標,而實現目標的第一步,就是走生態農業之路。

有人問你,“女貞子”是什麼?你大概會聯想到美女的貞節。在餘慶縣,人們會一臉自豪地告訴你,這是他們當地出產的小葉苦丁茶!餘慶縣境內,烏江及其支流小烏江沿岸,大片大片的茶園蔚為壯觀。2003年9月,餘慶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確定為“小葉苦丁茶生產示範基地”,2004年4月,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授予餘慶縣“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稱號,為此,“餘慶”引起了世人更多的關注。

餘慶小葉苦丁茶這一甜蜜的事業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迅速發展起來,除了依靠當地獨特的氣候等自然優勢之外,更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政策、資金、技術以及營銷等方方麵麵的扶持。現在,餘慶縣已建成集中連片的小葉苦丁茶基地98個,有2萬多農戶從事小葉苦丁茶種植,種植麵積已達37萬畝,產量達800噸,產值近3300萬元。為了擴大餘慶小葉苦丁茶的影響,餘慶縣在去年4月18日舉辦了首屆小葉苦丁茶節,吸引了眾多省內外茶葉客商參與運銷,“雨貞”、“獅達”、“山綠丹”、“春夏秋冬”品牌開始聲名遠揚,產品已遍及貴州各地和重慶、上海、廣東、廣西、海南、山東、江蘇等地市場,並遠銷中國香港及日本、新西蘭、荷蘭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