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實行廢汙利用,大興農村沼氣。針對農村養殖專業戶不斷湧現,畜禽糞便已成為嚴重汙染環境的社會問題,該市大力推行以糞便無氧化殺菌處理為特征的農村沼氣建設。通過技術培訓、辦點示範、政府補貼等措施,全市已建好6個沼氣生態農業示範點,全市農村已有3300多家農戶用沼氣燒水做飯、照明取暖;2/3的沼氣用戶還形成了豬沼糧、豬沼菜、豬沼果、豬沼花、豬沼魚等綜合利用生產格局,不但每年節約生活用能100多萬元,解除了環境汙染的煩惱,還增加綜合利用收入300多萬元。
3.確保天敵生存,禁控劇毒農藥。在農作物的植保工作中,醴陵逐步禁用複農丹、1095、1605等劇毒農藥。對農田蟲害的防治,嚴格控製甲胺磷、三唑靈等高毒農藥的施用量,嚴禁捕捉青蛙、蛇等滅蟲能手,嚴禁工業汙水損害農作物。通過加大對農資、農貿市場的清理整頓,加速對汙染企業的技術改造,較好地改善了農作物天敵的生存環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植保效果。
銅梁農民建成循環生態農業園區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04年上半年,重慶市銅梁縣蒲呂鎮沙心村農民汪心平投資500萬元建起了一個循環生態農業園區。這一園區模式能變廢為寶,讓各項資源得以循環利用,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共贏局麵。
該園區占地152畝,地上部分主要由掛麵廠、飼料加工廠、養豬場、魚塘、果園組成,地下則由沼氣池、淨化池兩部分構成。在這個園區裏,各種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項目相互依托,形成了一條涵蓋整個園區的生產鏈條。
鏈條的終端是占地85畝的魚塘。去年,這個魚塘共生產了3萬公斤鰱魚和鯽魚,但汪心平從未買過魚飼料,因為從附近那40畝果園流下的沼液催生了大量微生物,為鮮魚提供了充足的“糧食”。由此每年所節約下來的飼料費在6萬元以上。
沼液是由一個容量為2800立方米的巨大沼氣池所產生的。沼液在流進魚塘之前,先經過淨化池進行淨化處理,然後用電泵抽進一個占地40畝的果園,並在果園內進行大循環流動。沼液進行循環流動的過程中,不僅將氨氣等有害氣體“暴氧”揮發,還為果園裏的佛手、花椒等植物提供了足夠的養分。
沼氣池的發酵物主要由豬場糞便、掛麵廠廢水兩部分構成。園區內養豬場總麵積達8000餘平方米,去年共出欄肉豬1萬餘頭,養豬場每天產生的大量豬糞便由地下管道直接排進沼氣池進行發酵。掛麵廠去年生產的掛麵達4000噸,其產生的大量高營養含量廢水也通過管道排進沼氣池發酵。
養豬場是整個生產鏈條最重要的部分,為園區提供大部分贏利來源。去年,該養豬場共實現銷售金額800餘萬元。而養豬場所需的大部分飼料原料又主要由生產鏈條的始端掛麵廠提供。去年,該廠總共產生1000多噸麥麩等副產品,用它們作主要原料生產的飼料,不僅能能滿足養豬場的需求,還能對外出售一部分。
沼氣池在解決萬頭生豬糞便汙染和工廠廢水汙染難題的同時,反過來又為掛麵廠提供了大部分工業能源。目前,沼氣池每天能產生300~500立方米沼氣,園區用它們來燃燒鍋爐,然後用鍋爐產生的蒸汽烘烤掛麵。僅此一項,掛麵廠每年就能節約近10萬元燃煤費。
園區建成雖不久,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已得到充分顯現。由於對資源實行循環利用,不僅解決了農業汙染、工業汙染等難題,還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安吉生態農業建設步入快車道
安吉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境內丘陵、河穀、平原縱橫交錯,是著名的“中國竹鄉”、“中國白茶之鄉”。2000年,該縣被國家農業部、原國家計委、財政部、科技部等7部(委、局)列為“全國第二批生態農業示範建設縣”,從此,全縣進入了農業經濟生態化的全新發展時期。生態農業的建設,使安吉從全省25個欠發達縣中脫穎而出,經濟社會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1.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產業體係初見成效。全縣重點培育了筍竹、白茶、畜禽、種苗4大主導產業,促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縣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700多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60多個,年農產品銷售收入40多億元。外向型農業發展勢頭強勁,頂新、旺旺、養生堂等知名企業落戶安吉,農產品出口值達91億元。安吉白茶、“黃浦源”冬筍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全縣無公害農產品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2002年,安吉縣還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達標單位”稱號。
2.以環境優美為特征的生態農業安全體係基本形成。全縣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分別達到71%和73%,農林病蟲害綜合防治率達90%,全縣空氣質量山區農村始終保持為一級,城鎮也在二級以內。西苕溪幹流水質從原來的Ⅴ類、劣Ⅴ類提高到目前的Ⅲ類以上,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全國生態示範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