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生態農業示範建設典型(2)(1 / 3)

實施生態農業121584萬畝,占計劃的1115%;完成投資188534萬元,占計劃的1224%;實現總收益151069萬元,有65個鎮(鄉)、189萬戶、635萬農民直接受益;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9年的1481元提高到2003年的1643元,年均遞增375%;森林覆蓋率由1999年的3523%提高到2003年的395%,年均遞增157%;此外,還淨化和美化了人居環境,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的更新,實現了增收方式的有效轉變。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擁有有線電視、電話、電腦的農戶在蒼溪縣隨處可見。

計劃通過6~7年的努力,全縣實現“六個70%”的目標:70%的農戶有1~2項年穩定收入4000元以上的骨幹項目;70%的農戶建有沼氣池;70%的農戶飲用衛生水,實現庭園節灌用水;70%的農戶建有一套小康農居;70%的組的農戶聚居點和糧經主產區通農用車;70%的農戶實現小康。

鳳岡縣大力發展“豬、沼、茶”生態農業

剛剛獲得“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殊榮的貴州省鳳岡縣,以培育綠色產業富民、發展特色經濟強縣為突破口,采取七大措施做大做強茶文章,打造鳳岡茶葉產業。為搶抓發展茶葉產業的有利機遇,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鳳岡茶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明確提出任務。

1.從2004年到2010年全縣發展茶葉麵積10萬畝,在現有茶園5萬畝的基礎上,每年以1萬畝的速度推進。

2.要緊緊圍繞“四綠”工程,大力發展“豬—沼—茶”模式,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態農業產業鏈的循環發展。

3.縣政府建立了茶葉產業發展基金,從2004年到2007年,每年分別安排50萬元用於新茶園和有機茶園建設。同時,要求農行、信用聯社、農發行等金融部門,做好協調解決農民的購苗款難題。

4.茶苗的采購供應,由縣“豬—沼—茶”領導小組統一采購供應,以保證茶苗品種純度、茶苗質量和價格的統一。

5.各鄉鎮抽2~3名農技人員到縣統一培訓,搞好傳、幫、帶,嚴格按規範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把技術標準統一到《無公害茶葉生產、管理及加工技術規程》上來。

6.對新發展茶園的農戶茶苗栽植驗收後,每畝補助50元茶苗款,對發展茶園有功人員每畝獎勵5元。

7.加強管理,對新栽茶園堅持“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原則,三年內可套種辣椒、花生、黃豆等作物,既解決農民的短期利益,又促進長遠利益的發展。政府對發展茶業看好,農民對栽茶致富充滿信心。

“以前用柴草燒火煮飯,到處都是灰,老半天煮不熟。現在用沼氣,又清潔,又方便,快得很,個把鍾頭就把飯菜煮好了。”這是鳳岡縣何壩鄉農民張明英說的大實話。像張明英家這樣用上清潔能源的農戶,在鳳岡縣今年又增加了2080戶。

鳳岡縣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2003年國債項目資金150萬元,農發資金39萬元,財政扶貧資金14萬元大力實施農村能源沼氣建設,確立了以沼氣建設為紐帶,以“四位一體”生態農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四綠”工程,實現“一氣三業”(沼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同步發展目標,積極探索沼氣的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讓農民真正得實惠。

永樂鄉生態農業漸成氣候

雖然是數九寒天,但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水塘村江西坡村民組翠綠的蔬菜基地和生意火暴的“農家樂”,使人在隆冬時節依然能感受到生態農業的無限生機。

作為永樂鄉生態農業的示範基地,江西坡村民組近兩年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除建成2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外,還建成了4000畝連片優質水果基地。

自2002年以來,永樂鄉以建設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為契機,加大沼氣技術推廣使用力度。到目前為止,全鄉已建成沼氣池1000多個。利用沼氣池,在農戶中大力推廣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技術,並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儲藏、加工、配送等,變傳統的農業為集種植業、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一體的生態農業。

借助“永樂桃花節”、“永樂桃園文化藝術節”、“永樂民族風情節”等活動和無公害蔬菜基地的優勢,永樂鄉發展了10多戶“農家樂”飯莊,初步形成了集旅遊、休閑觀光、娛樂為一體的都市農業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

贛州建成生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江西省贛州市“豬—沼—果”生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工作開始於2001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贛州市根據因地製宜、突出優勢的原則,以“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為主導模式,以標準化為手段,廣泛開展示範,結合生態富民、環境治理、以工代賑、老建扶貧、紅壤二期水土治理等涉農項目,重點在京九鐵路和105、323、319、206四條國道沿線鄉鎮和涉農項目區實施“豬—沼—果”生態農業標準化建設。在項目實施的3年時間裏,有近3000萬元的資金投入到與“豬—沼—果”生態農業相配套的各個項目中,涉及到全市幾乎所有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