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贛州市委市政府對“豬—沼—果”這一生態農業標準化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規定對建三結合沼氣池免征30平方米的土地征用費,對開發荒山果園實行了子女有繼承權、50年不變和稅費減免政策等。該市財政每年安排農業環保、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和沼氣專項建設資金40餘萬元,各縣(市、區)、鄉鎮財政也安排了相應的資金。各級金融機構每年安排了近5000萬元的沼氣生態農業專項貸款。同時,在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老建扶貧、以工代賑等項目獎金中切出一塊統籌安排,用於生態農業建設,使全市形成了以財政為引導、農民為主體、信貸為支柱、社會資金和外資為補充的投入機製,保障了“豬—沼—果”生態農業標準化建設的投入。
贛州市“豬—沼—果”生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3年來,對全市3000多名農民沼氣技工進行了技術培訓,其中有1000多名沼氣技工通過了國家職業資格技術鑒定,獲得了國家高級沼氣生產技工證書;培訓“豬—沼—果”模式大戶5000多戶;在18個示範村培訓了2000名“豬—沼—果”生態農業標準專業技術農民。
新處鄉依托資源發展生態農業
浙江省鬆陽縣新處鄉揚長避短,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走出了一條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的路子。
新處鄉是浙江省欠發達鄉鎮之一,但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發展有機茶、反季節蔬菜、水果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利用時間差搶占市場。新處鄉擁有2萬多畝毛竹林,把筍竹兩用林綜合開發作為主導產業,現已開發普通基地3200畝,高產高效基地1290畝,去年,僅筍竹兩用林一項全鄉農民增收100多萬元。利用生態資源開發特種養殖業,引進了鬆陽“早上好”鵲山雞養殖有限公司,借助400多畝毛竹山實行生態養殖。如今鵲山雞養殖已涉及全縣12個鄉鎮,養殖場30多個,養殖總量達8萬隻,經濟效益明顯。同時,從長興引進吊瓜種植,從原來的10餘畝發展到500畝,畝均效益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全鄉僅此一項可增收150萬元。
此外,新處鄉利用生態優勢,發展優質無公害茶葉1000多畝,種植以早熟梨、錐栗、油桃為主的水果1200餘畝,初步形成以坳後、外石塘為主的千畝綠色無公害茶葉基地和莊後千畝綠色幹水果、1800畝反季節高山蔬菜基地。與此同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這個鄉重新調整規劃生態公益林保護區189萬畝,為生態農業發展奠定資源後盾。
恭城瑤族自治縣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麵,總麵積2149平方公裏。全縣轄3鎮6鄉117個村委會,總人口2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06萬人,境內居住著瑤、漢、壯等12個民族,其中瑤族人口1497萬人,占總人口的5377%。
恭城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起步,經20年來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不斷總結經驗,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實施“以養殖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成功走出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農業—生態保護”、“養殖—沼氣—種植”、“經濟—社會”三個良性循環,實現了經濟、社會、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02年,全縣水果種植總麵積達32萬畝,總產量33萬噸,農民人均有果1360公斤,人均有果麵積、有果產量、人均水果收入均列全區第一;飼養生豬43萬頭,出欄26萬頭;累計建有沼氣池523萬座,入戶率853%,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達7702%。1996年以來,恭城瑤族自治縣先後榮獲了“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中國椪柑之鄉”、“中國月柿之鄉”等榮譽稱號。
恭城縣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探索試點階段,主要是抓沼氣建設,解決農村能源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村燃料以柴草為主,森林遭受過量砍伐,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水土流失,溪河斷流,自然災害頻繁的嚴重後果。為了解決農村的能源問題,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從1983年起推廣使用沼氣技術,最早在平安鄉黃嶺村抓沼氣試點。黃嶺試點村的實踐表明:使用沼氣可省柴、省力、省錢,最大特點是:經濟、方便、衛生。在總結黃嶺村辦沼氣經驗的基礎上,並在南麵鄉(鎮)大力推廣。從1986年到1987年,全縣興起第一次大辦沼氣的熱潮,共建成沼氣池2475座,為後來的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