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推廣普及階段,主要是發展庭院經濟,解決群眾溫飽問題。幹部群眾嚐到了大辦沼氣的甜頭,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縣委、政府因勢引導,及時總結、推廣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全縣掀起了大養生豬、大辦沼氣、大種果樹的熱潮,全縣沼氣池以每年2000多座的速度發展,到1997年底,全縣建成沼氣池累計32萬座,種果累計2516萬畝,農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
第三階段——鞏固提高階段,主要是完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恭城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加快農村能源規範化、產業化進程。這一階段,為鞏固生態農業建設的成果,恭城縣繼續加大“養殖—沼氣—種植”生態鏈的建設力度。在沼氣建設方麵,主要是進行沼氣技術配套化建設,大力推廣新型自動排渣沼氣池和貯氣罐,同時以每年新建3000多座的數量提高入戶率。種植業方麵,主要是規範建設月柿、柑橙、沙田柚、紅花桃四大水果生產基地,同時大力引進新品種,優化種植業品種結構。養殖的重點是抓好生豬的品種改良,同時大力發展草食動物。為進一步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檔次,恭城縣推出了富裕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總指導思想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方便生產,綠化美化。當前,恭城縣的富裕生態家園建設主要采取建立示範點,點連線、線織網的辦法逐步推進,先在示範點摸索經驗,然後再把點線經驗在全縣推開,從而把恭城縣的生態農業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2001年以來,恭城縣全麵實施村屯規劃,對全縣881個村屯中的368個進行統一規劃,新村建設工作進入規範化管理階段。2002年完成建設了社山、大嶺山、白芒壘、楊梅壘等11個富裕生態家園,2003年,新建紅岩、牛厄、岩口、黃家廠富裕生態家園建設已初具規模。
安徽小張莊生態農業三部曲
走進安徽潁上縣小張莊,被一套套結構新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富有地方特色和田園風光的農民別墅所吸引。這個過去“一下雨就澇,一出太陽就旱”的窮村,2001年,全村糧食總產4350噸,工農業總產值4582萬元,畝產糧食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1978年增長10倍和20多倍,提前邁進了小康行列。
小張莊發展生態農業的“三部曲”是:
1.改田治水。20多年前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張家順,帶領農民拉開了改田治水的序幕。針對小張莊村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土壤板結、鹽堿化較為嚴重的自然狀況,他們苦幹了三個冬春,將全村360公頃土地全部深翻、平整,建成畦田。廣積農家肥、改良土壤性狀。同時大力興修水利,挖大溝、填小溝,共開挖溝渠20條,總長20多公裏。整修魚塘15處,總麵積12公頃、打機井64眼,建立了縱橫交錯的農田水利灌溉係統,實現了旱澇保收。
2.植樹造林。全村在溝渠旁、宅前屋後植樹種花,營造防護林帶,構築綠色屏障。共營造防護林帶20條,總長41公裏,將全村360公頃耕地建成36個方塊田,每格10公頃左右,形成農田林網。喬木、灌木、落葉樹、常青樹、闊葉樹、針葉樹,花卉、草坪,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的立體生態林業結構;同時建成經濟果園50公頃、竹園8公頃、苗圃2公頃。木材蓄積量達到11萬立方米,人均3立方米,綠化麵積為1133公頃。實現了“農田林網化、溝渠林帶化、道路林陰化、村莊園林化”,“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優美的環境有效地改善了農田小氣候。
3.建立生態經濟體係。改變過去是一麥一大豆,一麥一紅芋耕作製,實行套種、間種、混種等種植方式,提高複種指數和光能利用率;實施旱改水工程,種植水稻246公頃;注重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購進大批農業機械,實現了耕作機械化。擴大林業、養殖業生產,合理發展工副業生產,形成了協調發展的農村經濟體係。種植業產值占農村總產值的比重,由1976年的86%下降到現在的43%;林業則由2%上升到8%;畜牧業由6%提高到10%,漁業由03%增加到6%;工副業由15%上升到33%。
醴陵生態農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即將入夏,步入湖南省醴陵市農村,隻見山上綠浪滾滾,山下綠樹成蔭;白天群鳥飛舞,晚上青蛙鳴叫。這美麗如畫的風景,悅耳動聽的旋律,襯托出該市生態農業良性發展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該市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十分重視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和建設。他們追求經濟效益不忘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追求發展速度不忘可持續發展目標。
1.立足水土保持,狠抓封山造林。該市1991年實現滅荒目標。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長防林工程建設全麵實施,該市37.3萬畝生態公益林建設已全麵封山禁山,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已達52.35%,城區公共綠地已達64.9公頃,園林綠地已有489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