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生態農業示範建設典型(1)(1 / 3)

生態農業示範是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一環,隻有將生態農業技術和生態農業模式廣泛應用於農村經濟建設中,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益。但生態農業示範應該因地製宜、揚長避短,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結合,從而促使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什麼是生態家園建設

生態家園富民計劃是多年來我國農村能源建設、特別是沼氣建設的完善和發展,是一項以民為本的工程,對於解決貧困地區的“三農”問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生態環境建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約有1000個縣位於中西部的山區和丘陵區。它們集生活、文化、生態貧困和縣級財政貧困於一身,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點和難點。現行體製的“九龍治水”、單項治理,是這些縣久治不愈的關鍵所在。生態家園建設內容豐富,具有綜合效益,應是這類地區脫貧的切入點。以此入手,先使群眾擺脫貧困,群眾有了信心,各項經濟建設就能逐步進行,這正是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的時代意義所在。

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的實施對封山育林工作、小流域治理和開發工作、解決山區居民飲水工作、扶貧工作、發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工作、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農村衛生工作、山區建設工作等都有推動作用。各方麵的人財物力如能有計劃地協調起來,分工合作,生態家園建設就能加速進行。比如,我國許多城市都在郊區建設了奶牛場、豬場和雞場等,以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但大量糞便成了汙染源,如果與建設沼氣池結合起來,既得沼氣又得有機肥,不僅可以形成一個新興產業,而且還是一項重大的農村衛生建設工程。又比如,水利部門為缺水山區居民建設飲水工程,如果在此基礎上,幫助建設生態家園,使他們富裕起來,就更完美了。林業部門年年在山區造林和封山育林,另一方麵山區居民則年年毀林開荒和砍伐樹木作燃料,一個沼氣池一年相當於減少3畝森林砍伐量,封山育林的成果也就保得住了。因此,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是接口工程,可以和許多工程接軌、配套,使許多工程更加富民和便民。

全國生態農業建設有什麼成效

從1994年以來,農業部等7部委局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工作,目前,已建成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102個,覆蓋了全國30個省區市及5個計劃單列市。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有機結合起來,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模式,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1.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大幅度增長。生態農業示範縣的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長84%、72%和68%,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22,06和15個百分點。

2.促進了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農業示範縣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製,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達到605%;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7個百分點;秸稈還田率達到49%,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省柴節煤灶推廣率達到72%,節省了能源,保護了植被;廢氣淨化率達到734%;廢水淨化率達到574%;固體廢棄物利用率達到319%等。

3.發揮了相當大的示範帶動作用。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充分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到2002年底,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已經超過400個,其中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已達300個。

金寨縣怎樣發展生態農業

安徽省金寨縣根據小流域區域特色,圍繞主導產業,合理開發小流域內的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創新模式促進生態農業發展。這些模式是:

1.“圍繞山轉”的林、茶、栗、藥、果、特鑲嵌模式:綜合采取等高撩壕、水平梯整地、修建“三保”工程等措施,對25度以下的山坡地實行水平等高線點穴式開發,發展茶葉、板栗、蠶桑、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生產;25度以上的山地全部退耕還林,實行封禁治理。

2.“圍繞水轉”的特種養殖模式:利用項目區修建的塘、庫、壩等水利設施,發展青蝦、黃蟹、銀魚等特種水產養殖,實現水中求財。

3.“圍繞景轉”的旅遊牽動模式:結合生態旅遊開發,先後建起天堂寨高山生態農業觀光園、茅坪茶葉良種繁育觀光園、七鄰高效蠶桑觀光園等10個生態農業觀光園,以旅興業。

4.“圍繞路轉”的長藤結瓜模式:在公路主幹道沿線,結合生態治理,培育起白塔畈優質糧油、南溪蠶桑、響洪甸庫區名優茶等10大生態農業經濟區,構築了209、210省道兩條生態農業經濟帶。

5.“圍繞庭轉”的庭院經濟模式:在項目農戶中建設沼氣池,配套開展改廚、改廁、改舍;推行豬—沼—茶、豬—沼—桑、豬—沼—菜等生態農業模式,循環發展庭院養殖、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