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設置進出水口及攔魚柵。進水口寬約30厘米,也可用毛竹管引水;出水口約40厘米,距頂端20~30厘米處加設兩處溢水口;進出水口和溢水口均應設置孔目1厘米×1厘米的攔魚柵,頂端稍高於田埂。

(4)清除雜物。水稻收割後,將田中稻杆及周圍雜草清除,或堆放在稻田的一角漚肥。

(5)搭設鴨棚、食台。按每畝養殖100隻成鴨設置鴨棚和食台各25平方米。可因地製宜在養殖稻田的中上遊用木板、竹片或塑料等材料搭設,並在稻田與鴨棚之間用竹籬圍出部分水麵作為鴨子遊泳和活動場所,防止鴨禽任意在養殖稻田活動,影響魚類生長。籬柵間隙以魚群可自由進入覓食為宜。

2.魚禽放養與管理。

(1)魚種放養。一般在中稻收割後15~30天(即9月中下旬)投放魚種為宜。以投放大規格草魚、鯉魚為主,適當搭配鰱鱅魚。每畝放尾重200~250克的草魚160尾、鯉魚70尾、鰱鱅魚40尾,下池前用3%的食鹽水浸泡魚種。

(2)水禽放養。在魚種下池的同時購進水禽飼養。也可提前放養,更有利於培肥水質,促進浮遊生物的繁殖和底棲動物、水草、稻芽的生長。一般每畝魚池配養家鴨100~130隻或鵝50~60隻。對養殖的家鴨要按常規進行疫苗注射或滴鼻。

(3)飼養管理。參照池塘養魚的管理,適時注換新水,保持水位,增加溶解氧,改善水質,防止浮頭,以提高魚類食欲,加快新陳代謝,從而促進消化吸收和降低餌料係數。日常要保證鴨子有充足的飼料,早晚各投飼一次,一隻成鴨每天約需精料150克。而養殖魚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鴨類的殘餌及糞便,不必另行投喂精料,隻需補充一部分牧草或青飼料即可。此外,還應認真做好病害防治和防逃工作。

3.經濟效益。

(1)“稻—魚—禽”生態養殖模式與傳統稻田養魚相比,種養對象之間的共生互惠機製更為突出,且具有花工少、物耗低、產出高、易操作等明顯優勢。

(2)經過養魚養鴨可有效地改善稻田環境。魚類覓食時翻鬆了土壤,吃掉了害蟲及雜草,同時,魚鴨糞便還增進了土壤的肥力,這是養魚稻田稻穀增產的重要因素。

(3)利用秋閑田養魚結合養鴨,基本上不必額外投喂魚飼料。一是鴨糞可肥水,促進浮遊生物繁殖,提供濾食性魚類天然餌料;二是鴨糞中仍含有較豐富的營養成分,也可直接作為餌料被覓食性魚類攝食。

(4)鴨對魚的侵襲隨著魚的生長和遊泳能力增強而減少。4厘米以上的魚遊泳能力遠比鴨快而靈活,加之養魚水體透明度較低,鴨又不善深遊,對魚更無大的威脅。而魚池可為鴨提供清潔梳理羽毛、飲水、交配嬉戲的良好場所,魚類對鴨糞及殘餌的直接或間接利用,也保持了鴨禽活動水體清新潔淨。

(5)“稻—魚—禽”生態養殖模式較之傳統稻魚兼作形式,由於養殖水體擴大,放養量也相應增加,實際上能夠更多地嫁接池塘精養技術,因而可獲取更佳的經濟效益。

(6)“稻—魚—禽”養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生態鏈,在這個良性循環中,無論稻子,還是魚禽,除消毒、防疫外,生產過程中實行健康養殖,基本上無需用藥,因此其產品可稱為無公害或綠色食品,在市場上備受歡迎。

什麼是魚塘養鴨生態養殖模式

魚塘養鴨、魚鴨結合(即水下養魚、水麵養鴨)是近年來推廣的一種生態養殖模式,它主要有以下好處:

1.魚塘養鴨可為魚增氧。魚類生長需要足夠的氧氣。鴨子好動,在水麵上不斷浮遊、梳洗、嬉戲,一方麵能將空氣直接壓入水中,另一方麵也可將上層飽和溶氧水攪入中下層,有利於改善魚塘中、下層水中溶氧狀況。這樣,即可省去用活水或安裝增氧機的投入。

2.有利於改善魚塘內生態係統營養環境。魚塘由於長期施肥、投餌和池魚的不斷排泄,容易形成塘底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大都是有機物質,鴨子不斷攪動塘水,可促進這些有機物質的分解,加速泥塘中有機碎屑和細菌聚凝物的擴散,為魚類提供更多的餌料。

3.鴨可以為魚類提供上等餌料。鴨糞中不僅有大量未被吸收的有機物,而且含有30%以上的粗蛋白,都是魚類的上等餌料。即使不能為池魚直接食用的鴨糞,也可被細菌分解,釋放出無機鹽,成為浮遊生物的營養源,促進浮遊生物的繁殖,為鰱魚、鱅魚提供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