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利於鴨寄生蟲病的防治。鴨是雜食性家禽,能及時攝食漂浮在魚塘中的病死魚和魚體病灶的脫落物,從而減少病原擴散蔓延,鴨能吞食很多魚類敵害,如水蜈蚣等;鴨還能清除因清塘不夠徹底而生長的青苔、藻類;魚塘中有鴨群活動,有害水鳥也不敢隨意在水麵降落;鴨子遊泳洗羽毛,使鴨體寄生蟲和皮屑脫落於水中,為魚食用,又減少了鴨本身寄生蟲的傳染。
無論哪種魚塘養鴨,都要以魚為主。魚鴨結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直接混養。用網片在魚塘壩內側或魚塘一角,圍繞一個半圓形鴨棚,作為鴨群的活動場或活動池。鴨棚朝魚塘的一麵,要留有寬敞的棚門,便於鴨子下水活動,也便於清掃鴨棚內和活動場上的糞便入水,一些水麵大、鴨子數量多的魚塘,也可以不加圍欄。
2.塘外養鴨。離開塘池,在魚塘附近建較大的鴨棚並設活動場和活動池。活動場、池均為水泥麵,便於衝刷。活動場的鴨糞和飼料殘渣,每天清掃入魚塘,每天將更換活動池的肥水灌入魚塘,再灌入新水。
3.架上養鴨。在魚塘上搭架,設棚養鴨,這種方法多用於小規模生產,效益比較明顯。具體方法是:在魚塘上打樁、搭架、設棚,棚高於水麵1米左右;棚周圍用網片圍起,棚底鋪竹片或網目3厘米×3厘米左右的網片,其間隔以能漏鴨糞而鴨蹼不踩空為宜。采用這種方法,每天要趕鴨群到附近河中放牧一段時間。
生態漁業的三種模式是哪些
生態漁業是無汙染的高效農業,它可使畜禽糞便及殘餌、牧草和菜葉等成為魚的飼料,魚糞肥塘(田),塘底汙泥則為農作物提供優質的有機肥料,形成良好的物質循環。如稻田生態漁業,魚和蛙分別吃掉了水中和稻上的害蟲,減少了病蟲害,降低農藥的施用量,減少了環境汙染。在連片的養殖區還可逐步減少直至不施化肥和農藥,建成無公害的農業園區,生產出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提高種養產品的效益。
1.庭院生態漁業。在房前屋後的空隙地開挖池塘,麵積幾十至幾百平方米,塘中養魚、蝦、鱉、蛙等,塘上搭棚架種瓜果,塘邊建圈舍飼養畜禽,畜禽糞便及其殘餌養魚,魚糞肥塘,塘底淤泥作為瓜果菜的優質有機肥料,形成一個良好物質循環。
2.池園生態漁業。在旱地裏開挖池塘,麵積400~800平方米,利用挖出的土鋪墊成3~5米寬的池埂,稱之為“小池塘,寬池埂”,池塘與坎麵寬的麵積比例一般為7∶3。塘中主養草食性魚類,埂上種植牧草、蔬菜、果樹。牧草和菜葉喂魚,塘泥作為作物肥料,形成種養結合的生態小園區。
3.稻田生態漁業。在稻田中開挖占麵積8%~10%的魚坑或魚溝,然後在魚坑或溝邊上搭架種瓜果,田坎上種植豆類或辣椒、茄子等蔬菜;或者在魚坑上建圈舍養殖畜禽,以形成良好的生態係統。
生態農業10種種植模式
中國廣大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已創造出10種具有高產和高效特征的生態農業種植模式:
1.南方稻田動、植物共生模式(利用稻田養萍、魚、蛙、蟹、蝦)。
2.農林間作或混林間作模式(如棗糧間作、果糧間作、桐糧間作等)。
3.多種多收的時間結構優化模式(一年四季將糧食和經濟作物進行多層次間作套種,利用各作物之間的生長時間差及對養分的要求差進行合理配置,促進各種作物互不影響而生長良好),達到提高土地生產力的目的。
4.多層高效的空間結構模式(農田作物按地形劃帶立體種植與同一塊田內多種作物多層立體種植)。
5.基塘結合模式(桑基魚塘、蔗基魚塘、稻基魚塘、果基魚塘、花基魚塘等)。
6.生物能多層循環再生模式(雞—豬—沼—魚模式)。
7.庭院立體經營模式(利用池塘養魚、繁殖蚌珠、圈鴨、鵝,塘邊種植牽蔓性葡萄、瓜類,向水麵延伸,向空間發展,並在葡萄和瓜架下圈養雞)。
8.多樣性、有序性增強抗災力模式(立體農業為豐富天敵種群創造了適宜的生態環境,自然而然地控製了病害的發生,使生態環境處於良性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