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經過儒家教育思想的複蘇,特別是“宋初三先生”給北宋理學家們以重要的影響,“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及其他們開創的學派開始了儒家學說哲學化的進程,並初步確立了各學派的理學教育思想體係,為理學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在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運動中形成,其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理論別開生麵,給人以新鮮之感。所有這些,都是北宋時期豐富的教育思想方麵的寶貴財富,給後世以重大的影響。以下將分節闡述“濂學”、“象數學”、“關學”、“洛學”以及“荊公新學”等學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名敦頤。
於宋真宗天禧元年生於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之營樂裏濂溪保。
周敦頤長期仕事主簿、縣令、參軍、州通判、提點刑獄等工作,沒有專門從事教育事業,但所到之處都興建學校,個人亦收授生徒,講論學術、培養人才,是一個官吏兼教育家。周敦頤一生著述頗豐,留存至今的有《太極圖》、《太極圖說》、《通書》以及少量的文、詩、賦、書集、題名等,皆收入於陳克明點校,中華書局1990年5月出版的《周敦頤集》中。
(一)論人性和教育作用
周敦頤是性善論者。他認為,人得陰陽五行而生,是萬物中之最靈的,人生來具有“誠”的本性。“誠”從陽氣得來,是純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聖人的根本。他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誠是能夠成為聖賢的可能性,欲成為聖賢,具有聖人的品性,必須經過學習和修養,經過繼續不斷為善而形成善良品性。周敦頤特別強調指出“聖賢非性生”,也就是說,聖賢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人是通過“養心之善”而成為聖賢的。孟子提出“養心莫善於寡欲”之說。周敦頤認為,僅隻寡欲是不夠的,必須“無欲”。無欲才能“誠立、明通”。力求“明通”的誠心樹立起來者就是“賢人”;達到“明通”的境界者就是“聖人”。他說:“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予謂養心不止於寡焉而存耳,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養心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人稟陰陽之秀氣以生。而具有可能促進萬物化生之性。人如果能夠養心之善,繼續按照陰陽變化的法則,以仁義長養萬物,對待萬民,就可以養成善的德性和長養萬物的才能,而成為聖賢。
周敦頤認為,人們如果能夠體現“誠”的本性,其行為就自然而然合乎中正仁義的道德標準。但是隻有聖人能夠自覺地自然而然地達到這一境界。人的肉體形成以後,有了精神知覺,五性感於外物而活動,便有善惡的不同,惡念惡行是受自私的物欲策使造成的。所以聖人把中正仁義確定為做人的標準,讓人遵行。他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人的意念和行為的善與惡分流於其微動之處。微動之處,周敦頤稱之為“幾”。他說:“誠,無為!幾,善惡。”“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周敦頤把人性分為善、惡、中三品,或剛善、柔善、中、剛惡、柔惡五種。中是最高的。中就是中和、中節,至人能自覺地達到中,聖人於未發或已發都能處於這種境界,無論在靜中或在視聽言動上都能完全符合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聖人設置教育,就在於使人自改其惡而達到中和的境界。他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人有賴師友的教導和輔助而使道義有於身。他說:“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這是周敦頤肯定教育在人的個性形成中的作用,人通過接受教育,勤奮學習和修養,可以使自己具有善良的品性。
周敦頤同樣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培養的善人多了,可以把天下治理好,天下太平。他說:“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另外,周敦頤的《題浩然閣》詩是專意強調說明教育和學習的重要作用的。他說:“劉侯戴武弁,政則心吾儒。士茂先興學,子賢勤讀書。猷為莫不善,才力蓋有餘。西北方求帥,浩然寧久居。”
周敦頤繼承和發揮孔孟思想,主張性善和重視教育的作用。聖人能夠自覺修養保持完美的善性。眾人可以通過接受教育、學習和修養,克服氣稟之偏、物欲之蔽、習染之邪,回複善性。人可以學習成為賢人。賢人多,天下即可太平。
(二)論教育目的
周敦頤在《通書·誌學》中提出“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他主張聖人在位,由聖人作全國的領導人。聖人的標準是“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一國的領導人要修聖德,純其心。心純能得到賢才的輔佐,有賢才的輔佐就能天下太平,要特別重視純心和用賢。周敦頤說:“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純心要矣,用賢急焉。”他把孔子視為標準聖人。他說:“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周敦頤指出的賢人標準是能夠致君為堯舜,使萬民得其所安;發聖人之蘊,明聖人之道,教萬世無窮。伊尹和顏淵就是這樣的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