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邵雍的著作,除《皇極經世》、《觀物篇》、《擊壤集》和《漁樵問對》外,據程頤和朱熹講,還有《無名公傳》。另外,還有邵伯溫據邵雍講學語錄整理而成的《觀物外篇》。兩宋間人王湜《易學》曰:“康節先生遺書,或得於家之草稿,或得於外之傳聞。草稿則必欲刪而未及,傳聞則有訛謬而不實。”又於“皇極經世節要序”中說:“康節先生衍《易》作《經》,曰《皇極經世》。其書浩大,凡十二冊,積千三百餘板。以元經會二策,以會經運二策,以運經世二策,聲音律呂兩相唱和四冊,準《係辭》而作者二冊。”其實,王湜所見十二卷本的《皇極經世書》,已是邵伯溫於邵雍去世後將《皇極經世》與《觀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聲音律呂之學與張岷聽邵雍講學時所作的筆錄(定名為《觀物外篇》)厘訂而成。一至六卷為元、會、運、世,七至十卷為律呂聲音,十一卷為“觀物內篇”,十二卷為“觀物外篇”。對此,清王植於《皇極經世書解·例言》中已有說明。

今見《道藏》太玄部所載《皇極經世》十二卷,為明初刊本。分全書為五十四篇,一至三十四為元會運世,三十五至四十為律呂聲音,四十一至五十二為“觀物內篇”,五十三至五十四為“觀物外篇”。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將《皇極經世書》收入子部術數類,為十四卷本。分全書為六十四篇,“觀物篇”六十二(一至三十四為元會運世,三十五至五十為律呂聲音,五十一至六十二為“觀物內篇”文字),加“觀物外篇上”及“觀物外篇下”二篇。二書所差異者,則在於對律呂聲音的分篇不同,一分為六篇,一分為十六篇。南宋祝泌著《觀物篇解》時,即有六十四篇,明初修《性理大全》亦為六十四篇。

邵伯溫《皇極係述》解“皇極經世”書名曰:至大之謂皇,致中之謂極,至正之謂經,至變之謂世。王植則曰:“皇極”字始於《洪範》“建用皇極”。皇極者,君極,極至也,德之至也。《周禮》以為民極,《詩》“莫非爾極”是也。注疏舊說以大中釋之,如惟皇作極,以為惟大作中,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以為惟大之中,於理可得而通乎?然邵子先天之學,道在三皇帝,故言皇帝王伯,而曰“帝一變至於皇”。其《無名公傳》雲“羲軒之書未嚐去手”,則皇極非但君極之謂,而以三皇之君極為義。“經世”即元、會、運、世三篇。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元、會、運皆世之積,故以經世括之。

對於《皇極經世》的內容介紹,邵伯溫曰:《皇極經世》書凡十二卷。其一之二,則總元會運世之數,《易》所謂天地之數也。三之四以會經運,列世數與歲甲子,下紀帝堯至於五代曆年表,以見天下離合治亂之跡,以天時而驗人事者也。五之六以運經世,列世數與歲甲子,下紀自帝堯至於五代書傳所載興廢治亂得失邪正之跡,以人事而驗天時者也。自七至十,則以陰陽剛柔之數窮律呂聲音之數,以律呂聲音之數窮動植飛走之數,《易》所謂萬物之數也。其十一之十二,則論《皇極經世》之所以成書,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帝王伯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陰陽之消長,古今之治亂,較然可見。故書謂之“皇極經世”,篇謂之“觀物篇”。

曆來研究邵雍之學者不乏其人,也有許多解釋與發揮《皇極經世》的著作。北宋靖康之恥前邵伯溫舉家遷往蜀地,蜀中便有牛無邪、杜可大、廖應淮、張行成等研究發揮邵雍之學。牛無邪著《易鈐寶局》為元會運世配卦,張行成則著《皇極經世索隱》、《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和《易通變》,即為元會運世重新配卦又起“經世蓍法”。

兩宋間免解進士王湜著《易學》,概略介紹《皇極經世》。其後至清,涉及《皇極經世》的主要著作有:蔡元定《皇極經世纂圖指要》,祝泌《觀物篇解》、《皇極經世起數訣》,邵嗣堯《易圖合說》,黃畿《皇極經世書傳》,王植《皇極經世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