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邵雍的象數學中的教育思想(3)(1 / 2)

教育與教學工作,不外乎是在積極方麵培養好思想、好習慣,在消極方麵消除不良的動機和行為,古今皆然。然而不良的動機和行為的消除要比事先防止困難得多。就和害人的疾病一樣,害了病再求藥治療不僅困難,且於人有損,而沒害病就先預防要好得多。邵雍正是看到了教育與教學上的這一規律性的原則。

(六)論道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邵雍曾說:“人貴有德”,還說:“才不可恃,德不可無”,認為:“君子之學以潤身為本,其治人應物皆餘事也”。非常重視道德修養,在道德修養的原則與方法上,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循理安分

作為理學“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在道德修養上同其他理學家一樣,非常看重作為封建主義倫理綱常的“理”,視之為“天理”,要求人們循天理,安本分,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並將循理安分視為道德修養的根本任務和原則。他多次告誡人們:“循理則為常,理之外則為異矣”視不循理者為異端非類,並以循天理的所謂好處引誘學生。他說:“得天理者不獨潤身,亦能潤心。不獨潤心,至於性命亦潤”,所以“能循天理動者,造化在我也”。與循理相配合的是安分。在邵雍看來,所謂“分”,即是現實社會中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社會地位、名分等級和權力義務。分者,當也。安分即安於你所當處的社會地位、名分等級和權力義務,不可越雷池一步。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謂各安其分也”。

還說:“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而邵雍這裏所說的道,正與理同義,那麼安分也就是循理。為了麻痹勞動人民,使其安分循理,邵雍又將分與命加以區別。說什麼:“幸不幸,命也;當不當,分也”。當有人問他:“何為分?何為命?”時,他舉例說:“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當禍,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禍,非分也,有命也;當福,分也,非命也”。這就是說好人而遇不公之待遇,那是你的命不好,而並非分的規定不合理。你可以怨命,但你不可以怨分,你必須仍然循理安分,若是“強取必得是逆天理也”。其用心是不言而喻的。

2.趨善就新

遷善改過是儒家傳統的道德教育原則。邵雍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他很重視趨善就新,及時改錯,最痛恨文過飾非,把改過趨善,追琢就新看作是為人和知道的標準。他說:“人善不趨,己惡不除,謂之知道,不亦難乎”。還說:“有過不能改,知賢不能親,雖生人世上,未得謂之人”。提倡“就新須果敢,從善莫因循”。認為小錯若不及時改正,勢必釀成大錯,到時再追悔就來不及了。即:“事之未急,當速改為,事之既急,雖悔難追”。要求學生“見善必為”,“舍己以從人”。

3.慎獨尚行

邵雍認識到通過道德教育來完成道德修養,最重要的是“慎獨”,即加強自我修養,戰勝自己內心深處的私心雜念。一個人好壞品質的形成、善惡行為的出現,常取決於萌發的念頭如何,一念之差即成定奪。加強自我修養,將邪惡的念頭禁絕在未萌發之時,這就是慎獨的修養功夫。他說:“凡人之善惡,形於言發於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諸心發於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此君子不可不慎獨也”。

還說:“人之為道當至於鬼神不能窺處是為至矣”,他自己還解釋說:“思慮未起,鬼神莫知之意”。這裏若剔除其鬼神迷信的思想,吸取其合理的認識,防微杜漸,不容邪惡念頭萌發,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必將得以完善提高。邵雍也看到要達到這一步是不容易的,但他堅持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生。他說:“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過難。是知聖人所以立於無過之地者,謂其善事於心者也”。要求學生也應加強“善事於心”的功夫。

邵雍認為獲得一定的道德認識比較容易,而將之轉化為道德行為則較為困難。因此還特別強調要將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認為時時處處能身體力行的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說:“能言未是難,行得始為艱”,“能言之人,未必能行”。而“君子常行勝言”,因此他提出尚行,並將是否能形成尚行的社會風氣與國家興亡聯係起來。他說:“夫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言也”。邵雍重視行,也並不排斥言,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表裏洞照”。因此,他觀察人的方法是察言觀行,即:“雖聞言語處,更看作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