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農業

一、概念

1.外向型經濟。

介紹外向型農業,就不得不介紹外向型經濟,外向型農業是由外向型經濟衍生而來。

外向型經濟就是一國或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製和經濟運行體係。外向型經濟的基本內容:

(1)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

(2)經濟結構的建立以國際經濟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為依據,必須能夠參與國際分工。

(3)具備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組織結構體係。

(4)外貿體製采取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管理製度。

國際上通用的是以經濟貿易製度的“偏倚”來衡量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標準:

(1)名義保護率和實際保護率。

(2)國(或地區)內貿易比值。

(3)產業國際相關比值。

(4)主要出口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

外向型經濟的貿易政策是一種“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政策。

2.外向型農業。

外向型農業是指一國或一地區麵向國際市場,借助於國際分工來實現再生產的農業。其發展的出發點、立足點不是國內市場,而是國際市場,同國際市場進行廣泛的生產要素和最終產品的雙向交流。

外向型農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外向型農業,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以農產品出口創彙為目的的農業,農業的外向度是指當年農產品出口創彙額占全年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廣義的外向型農業包括兩個層次、兩個方麵,兩個層次就是國外市場和埠外市場(作為一個國家來講隻有一個層次),兩個方麵就是“引進來”與“走出去”,農業的外向度是指當年農產品出口創彙額、外商投資的稅收和境外投資利潤占全年農業總產值的比重。

外向型農業新框架的構建,在把大量的優質蔬菜、水果推向國際市場的同時,種植業在與外麵世界的溝通交流中,產品品種進一步調優,種植技術進一步提高,正在繼續打造著我國農業的新優勢。近年來,外向型農業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一直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外向型農業的作用

1.外向型農業已成為區域內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初步改變了過去傳統的“低生產、低效益”生產經營模式,通過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升值和外向型流通,提高比較效益,部分地方外向型農業已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如某縣以“鄭麥9023”為主的“洪河”牌小麥遠銷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價格比普通小麥高出04元/公斤,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實現增收2000多萬元。

2.外向型農業帶動著農業科技含量普遍提高。

區域內外向型農業的高科技和高品質,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結構形成強大輻射力,帶動著鄰近農戶的農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

3.外向型農業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就業渠道。

發展外向型農業,一方麵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提供新的就業空間,另一方麵,也有帶動著當地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吸納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

4.外向型農業已構成縣域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向型農業發展使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結構基本形成,對推動地方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形成不小推動力,部分縣市外向型農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三、我國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意義

發展外向型農業是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挑戰、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的內在要求,是農業產業化深入發展的新階段,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國是農業大國,要發展成為農業強國,必須推動農業引進來、走出去,在更寬領域、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加快農業生產經營與國際接軌步伐。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農業麵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機遇是潛在的,挑戰則是現實的。例如,近年來隨著一些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非關稅壁壘有增無減,其中諸如技術標準、環保標準等屢屢成為發達國家對農產品進口設限的武器。我國在這方麵剛剛起步,農業標準化明顯滯後,這不僅不利於擴大對外出口,而且不利於合理保護國內農產品市場。因此,我們必須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結合我國國情,合理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設備、人才,借鑒國際經驗,發展外向型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實現農業現代化。

立體農業

一、概念

立體農業就是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資源,同時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在地麵地下、水麵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後方同時或交互進行生產,通過合理組裝,粗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產優質生產係統,來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如在葡萄地裏種草莓、草莓收後種菜等。鴨河口庫區,水庫水麵發展網箱養魚、銀魚養殖及庫汊養魚開發,環庫發展豬雞水禽立體養殖,這也是立體農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