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
一、概念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製。就是,改造傳統的自給半自給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使之和市場接軌,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二、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內容
1.農業專業化和集中化。
這是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征,農業專業化包括農業企業專業化、農藝過程專業化和農業地區專業化三個方麵。
(1)農業企業專業化,是指農業企業之間實行明顯的社會分工,各企業逐步擺脫“小而全”的生產結構,生產項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給自足轉變到專門為市場生產某種農產品,其他生產項目或者降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為其從屬的、輔助的生產部門,甚至完全消失。
(2)農藝過程專業化,又叫農業作業過程專業化,即把生產某一種農產品的全部作業過程分解為若幹個階段,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化的企業來完成,如美國畜牧業生產,從育雛、飼養、蛋奶生產等工作都由專門的企業來完成。
(3)農業地區專業化,又稱農業生產區域化,是指農業生產在較大的地區之間實行日益明顯的分工,各地區逐步由“千篇一律”、“萬物僅全”、“自給自足”的生產結構轉變為比較集中地為市場生產某些農產品的專業化地區,如美國因地製宜地進行某種作物的生產,通過長期演進,已形成玉米帶、棉花帶等10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帶。生產集中化是指伴隨農場數目的減少而出現的農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如美國農場總數由1974年的2314萬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萬,小規模的家庭農場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規模經營的農場。雖然大農場在1992年隻占全國農場總數不到18%,但是產量占農業總產量的83%。
2.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
這是農業產業化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它是指農業企業集團內部、農業企業之間以及農業企業與非農業企業之間,通過某種經濟約束或協議,把農業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如芬蘭最大的乳製品聯合生產企業瓦利奧公司,它是一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專業化、社會化和集團化公司。公司從奶牛的飼養、原奶的收購、運輸,到乳製品的精加工、產品的銷售和出口進行一體化經營,不僅效率高、周期短、生產成本低,而且隨時可以根據市場的動態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的品種和數量。該公司在全國各地擁有33個乳製品加工廠,加工能力占全國牛奶加工總量的77%左右,產品種類多達1400種,年營業額達到81億芬蘭馬克(約合18億美元)。
3.服務社會化。
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基本內容包括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上“一條龍”的社會化服務體係。如墨西哥的錫那羅亞西紅柿生產協會就是為生產西紅柿的農戶設立的係列化服務機構,而且它還對西紅柿的產銷形勢、政府政策、市場動向、生產技術等問題及時準確地向農戶提出意見和建議。
4.利益分配機製合理化。
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本質所在。由於農戶處於出賣原料的地位,作為價格的消極接受者,一般難以得到正常的利潤,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打破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通過農工商一體化經營,使農戶也分享到農產品在加工、流通過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潤。同時,發達國家還十分重視對利益分配機製的調控,除給農民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外,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價格措施方麵。如歐共體通過製定幹預價格(最低價格)與門檻價格(最低進口價格)等措施,保護農民利益,以防穀賤傷民。從國外農業產業化成功的經驗中看出,企業與農民互惠互利是產業聯結的基礎,妥善調節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係則是農業產業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