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何處去?
瀕臨滅亡的獸人的去處並不多。
向南,是精靈和魔獸稱霸的森林。
向東,是人類的強國。
向西,是擁有強大騎兵的遊牧民族的草原天下。
隻有向北,穿越狹長的夜朗長廊,那裏有一塊巨大的半島,人煙稀少,地域廣闊,人稱馬蹄半島。
馬蹄半島在外貌上有一個一看即易於分辯出來的總特點。
陸地和水係,山嶽和河穀,都布置得井井有條。在這種簡單而壯觀的安排中,既有景物的雜陳,又有景色的多變。
整個半島分為兩大地區。
一個地區北抵北極,東西各臨大洋。它向南伸展,形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兩個不等邊,最後五個巨大的湖泊的地帶下方交合於底邊。
第二個地區始於第一個地區的終點,包括半島的所有其餘部分。
第一個地區的大地向北緩緩下降,斜度令人看不出來,幾乎可以說這是一片平原。在這片廣袤的平地上既沒有高山,又沒有深穀。
這裏的河流曲曲彎彎,好象願意流到哪裏就流到哪裏。一些江河時而並行或會合,然後分而又合;時而流入沼澤地帶,消失於它們自身造成的水鄉迷宮之中;經過這樣千回百轉,最後才注入北極的各海。這第一個地區南端的各個大湖,與舊大陸的大多數湖泊不同,周圍沒有群山峭壁,湖岸平坦,隻比水麵高出幾英尺。因此,每個湖就象盛滿水的大碗:如果地球的構造微微變動,湖水不是湧向北極一側,就是流入熱帶的海洋。
第二個地區雖有些凸凹不平,但更適於人們定居。兩條大山脈在其中各據一方:一條名叫阿勒格尼山脈,它沿大西洋沿岸延伸;另一條鳳凰山脈與南海平行。
兩條山脈之間的空間的廣大的地域內卻形成一個大河穀,這個大河穀自阿勒格尼山脈的圓形峰頂迤邐而下,然後逐漸上升,一直爬上鳳凰山脈的各個山巔。
大河穀的底部流著一條巨川,自群山而下的條條河流,從四麵八方彙入其中。
到此的吟遊詩人,用他們的誇張說法,把它稱為“諸水之父”:水神河。
水神河發源於兩大地區的交界處,源頭距分隔這兩大地區的高原的最高點不遠。
在這最高點附近,還流出另一條河。它幾經回轉,流入北極的海洋。水神河本身的河道,並不穩定。有時在大自然給它挖出的粘土質河床中靜靜地流過,有時因暴雨而變成洪流,流程1000多裏約。它曾多次改道,隻是在緩緩流出湖區和沼澤地帶之後才穩定流向,最後緩緩流向南去。
在離河口近600裏約處,水深平均已達15英尺。載重300噸的船舶,可自河口上溯200裏約左右。
有57條可通航大河向它供水。據計算,水神河的支流中,有一條長1300裏約,一條長900裏約,一條長600裏約,一條長500裏約,四條長200裏約。至於從四麵八方彙入其中的無數小河,就不必提了。
水神河流經的河穀,好象專門為它而創造的。這條大河既有為善的意誌,又有作惡的意誌。在這方麵,它儼然如神。在近河地方,大自然展出一片用之不竭的沃野;離河越遠,草木也就越稀疏,土地也就越貧瘠,萬物也就越羸弱衰敗。
地殼上任何一處巨大變動留下的痕跡,都沒有象在水神河穀這裏清晰可辯。流域內的一切景象,都是水的作用的證明。歉收和豐年,都是水的創造。古代大洋的海水,在今日的穀底沉積下厚厚一層適於植物生長的沃土,而且在水退時把它衝得平平坦坦。河的右岸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平坦得就象農民用滾子軋過一樣。而離山越近,土地也就變得越不平坦和貧瘠。可以說這裏是千裏崢嶸,古老的嶙峋岩石到處可見,就像一架一架骷髏立在那裏,筋肉早已被時間吃掉。
地表是一層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沙子,鑲嵌著一些形狀不規則的岩石。一些植物好不容易排除這些障礙,才得以冒出它們的幼芽。有人說,這是一片布滿一座巨大建築物的殘垣破壁的沃野。經過考察,不難看出這些岩石和沙子,在成分上與鳳凰山脈的嶙峋不毛山頂上的沙石毫無二致。在穀底沉積出土地以後,洪水毫無疑問又把一部分岩石從山上衝下來。這些岩石從斜坡上滾動下來,你推我擠,彼此衝撞,最後停在它們原來所在的山巔的腳下。
在阿勒格尼山的東側,位於這條山脈的山麓和水神河之間的,是一條由岩石和沙子構成的長崗,看來是遠古海水退瀉時留下來的,這個長條地帶的平均寬度隻有48裏約,但它的長度卻達390裏約。這一地區的土地,隻給開墾者的勞動準備了困難。這裏的草木不茂,而且種類單調。
總的說來,水神河大河穀是隻有神才能給人們準備出來的最好住所。但在目前,它還是一大片荒漠。
一片可以讓我們建設夢想的荒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