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5)(1 / 3)

素以“饒穀多粟、人信物豐”著稱的信豐縣,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主攻點和總抓手,按照“加快三個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縣城、小城鎮、小康村集中,生產生活等基礎設施向城鎮、小康村集中),實行三化聯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聯動),落實五新一好,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為支撐,以農民為主體,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分類指導,整體推進。2005年建成了172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2006年又啟動360個示範點,有100個示範點將在2006年5月底基本成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村鎮麵貌和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始發生明顯變化。

1.堅持政府主導。一是宣傳發動。采取發放宣傳年畫、春節送“福”字下鄉、組織巡回播放新農村建設專題片、免費發放《新農村建設讀本》(一、二)、傳誦《新農村建設三字經》、組織文藝巡演、攝影作品巡展、組織外出參觀等形式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喚起民眾千百萬建設新農村。二是政策支持。針對在推進中可能出現的偏差,信豐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結合實際出台了一係列工作規劃和具體操作政策,及時建立係統性的政策體係和工作機製。2006年1~4月相繼出台了2006年工作意見、資金補助標準及使用監管辦法、產業幫扶到戶、協會組建到村、督查辦法等40餘份政策性、指導性文件。三是加大投入。2006年,縣財政安排600萬元新村鎮建設資金、400萬元新產業培育資金、600萬元農民知識化培訓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的財政資金比2005年新增600萬元。四是強化領導。縣鄉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縣、鄉(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縣長、鄉(鎮)長任第一副組長,分管領導任常務副組長。縣裏一季度召開了三次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新農村建設工作。麵對換屆,縣四套班子成員撲下身子抓落實,每個成員掛鉤一個村,主抓一個示範點,從召開戶主會宣傳動員到開展村莊規劃、產業規劃再到啟動村莊整治,全程下到點上聽取群眾意見,現場排憂解難,並認真負責地將督察情況和建議要求及時反饋到新村辦。縣裏先後五次召集鄉鎮、縣直單位負責人開調度會,召開了二次涉農部門專題會議,研究涉農資金和項目統籌安排、集約投放事宜;實行“十天一督查、半月一調度、一月一通報”,啟動黃牌警告和誡免談話機製。

2.科學規劃。一是統籌規劃。圍繞“五新一好”全麵規劃藍圖,既有長遠目標,也有階段性的任務和要求;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以點帶麵,又整體推進以規劃促進經濟、社會和諧協調發展。村莊麵貌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改變村莊麵貌是農民的迫切願望。他們首先從“三清”入手,徹底整治農村髒、亂、差,美化淨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三清”起步後,重點抓好村鎮規劃,分期分批推進“三改”。在編製村莊規劃時,堅持“一個保持、兩個突出、三個不搞、三個配套”,即保持農村傳統文化特色,傳承曆史客家文化;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突出農村田園風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基礎設施配套,社區服務配套,房屋設計配套。據2005年年初對1482戶農戶隨機抽樣調查表明(選擇在縣城、小城鎮、小康村和原址建房的農戶,分別有55%、103%、40%和22%。如萬隆鄉柏梘村2002年有1025人,三年後隻剩下598人,有45%的人轉移到圩鎮、縣城和縣外居住)。在實施規劃過程中,他們堅持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進行。對交通沿線50戶以上的重點村莊、行政村,聘請市以上有資質的專業人員規劃;對20~50戶的村莊由縣專業人員規劃設計;對20戶以下的村莊由培訓過的鄉村幹部和理事會成員進行規劃。同時,堅持規劃初稿→征求群眾意見→定稿→按程序報批的流程,實行村民理事會、鄉鎮規劃管理所和縣建設規劃部門三把關,規劃編製做到前瞻性、合理性、安全性有機結合,方便生產和方便生活有機結合。縣裏聘請專家進行縣城第三輪總體規劃修編和16個鄉鎮規劃修編,力爭到2010年建成一級鎮(18萬人)1個,二級鎮(1萬~2萬人)9個,三級鎮(1萬人以下)6個,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村梯次布局。一年多來,全縣共撤並72個行政村,在村莊規劃中撤並零星居住點100個,完成行政村、中心村及自然村莊規劃2269個。二是點麵結合。每年按10%的速度推進村莊整治。啟動階段優先在交通相對便利、村莊相對獨立(50戶左右)、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相對優越,幹群基礎、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村莊布點,全麵推開“三清”,穩步推進“三改”。改路以通村、通組公路為重點,水泥路路寬各按照45米和35米的標準進行建設,一年來完成改路260千米。改水以安全衛生方便為目標,采取建設小型自來水工程、引山泉水工程和無塔式供水等方式,自來水達到足夠的水壓。改廁以戶廁改造為主,全麵普及三格式、沼氣式、雙甕式無害化廁所。堅持一戶一宅、人畜分離。市裏組織專家設計了150種不同風格、不同類型、方便農民生產生活的農民住宅戶型,免費發放《農民住宅推介圖集》,供農民選擇。縣裏積極引導農民使用推介戶型,分鄉鎮舉辦鄉村建築技工培訓班15期,讓“師傅”變“徒弟”,有1600多名鄉鎮木工、泥工、架子工、鋼筋工取得了合格證書。以社區化理念建設新村鎮,要求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建立社區中心,設置購物、教育、農資供應、農技服務、文化娛樂、幼兒教育、計生醫療、信息服務等服務點。各示範點都規劃建設了文化活動、休閑健身、醫療服務等場所。三是建立長效機製。在村莊整治過程中建立了“統一扶持政策,群眾自願申報,擇優選擇定點,實行以物代資,農民自主建設”的工作機製;在示範點建設管理上,實行理事會運作,通過製定章程,建立製度,規範運作,做到“群眾事情群眾辦,群眾事情群眾管”。